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沈帥波
來源:進擊波財經(ID:jinbubo)
00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過長城,走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這是中國在1987年9月14日21時07分,向世界發出的第一封E-mail,這一時刻,被視為中國互聯網的開端。
80年代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初期。經濟開始復蘇,人們滿懷期待地憧憬著即將到來的新生活,激情、狂熱、理想和冒險在這片土地上萌芽。
正如詩人食指寫下《相信未來》的詩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
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01
彼時,萬物混沌,風云初起。
90年代的中國,信息還屬于稀缺品,對知識和信息充滿渴望的人們好不容易上了網,但面對茫茫網絡汪洋,卻無從下手。“門戶”網站把新聞資訊,生活服務收錄、分類、整合,扮演了引網民“入門”的角色。
1998年,網易、搜狐、新浪相繼成立,中國互聯網進入了“三大門戶時代”。
互聯網不僅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也點燃了人們在虛擬世界里溝通交流的熱情。
1999年,一款叫OICQ的聊天軟件開始盛行,研發團隊為OICQ用戶數突破100人而“興奮不已”,后來它改名為騰訊QQ,至今注冊用戶數已超9億。
2003年的春天,非典型肺炎SARS的魔爪在全國肆虐。5月,淘寶網上線,它是國內第一家C2C電商網站,數百萬無法出門的人嘗試在網上購物。后來,這些人自稱“剁手黨”,相約在每年的11月11日這一天花掉數千億人民幣,熬夜爆肝,一擲千金。
2010年,團購網站以每周增加數十家的速度,四處圈地跑馬,短短3個月內便產生了400多個同類團購網站,掀起了“千團大戰”,群雄逐鹿,最后的勝利者,叫做美團。
2012年,中國手機網民數量首次超過了PC網民數量,PC端的流量,逐漸開始向手機端流去。
移動互聯網領域的補貼大戰,相繼爆發。從打車大戰,到外賣大戰、直播大戰、電商大戰、共享單車大戰,瘋狂燒錢、補貼、廣告、地推,千億融資煙消云散,消費者在資本盛宴中,開啟全民狂歡。
上世紀70年代,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曾對未來做出兩個預言:“每個人都可能在15分鐘內出名,每個人都能出名15分鐘。”今天,這一預言成為現實。在快手和抖音,每劃一次就能看到不同的生活,無數人在這里成名走紅,又轉瞬間湮沒于人海。
從1987年到2021年,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高覆蓋率的網絡建設,讓中國互聯網企業在30多年的時間里從無到有、肆意成長,融入了人們衣食住行、文化娛樂、消費生活、金融支付等各個領域的無數細分賽道,裹挾著現實世界的一切事物飛奔向前。
02
與之并行的還有一條線,就是中國的工業化歷程,他們在兩個平行的時空中齊頭并進,最終會趨于交會,融合,殊途同歸。
中國的1978年,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個難以忽視的年份。市場化,成為中國工業轉型的核心。廣東順德的“家電王國”,浙江溫州的“中國鞋都”,廣東汕頭的“玩具之都”,江蘇南通的家紡,浙江永康的五金……在這個十億人口的國家,嗅覺靈敏的冒險家開始聚集,鄉鎮企業遍地開花,各種食品、日用品、服裝、電器……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
人們的生活漸漸被各式各樣的商品填滿,彩電、風扇、空調、冰箱、電飯鍋、微波爐、洗衣機等走入了千家萬戶。與此同時,改制、下海、下崗潮、農民工……這些詞頻繁出現在人們視野和談資里,每個詞語都暗含著時代無聲的交疊替換。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彷佛一下子被按下了快進鍵,開啟了加速趕超模式。全球產業鏈轉移使中國大量的低成本勞動力進入工廠。大批農民工到沿海地區打工,勤勞刻苦的中國工人成就了沿海的經濟發展。
2011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國。沿海的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形成了世界級的制造中心,“中國制造”堆滿了全世界的貨架。
2019年上半年,中國的零售總額為27659億美元,首次超越美國同期的零售總額26998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品市場。
我國已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經濟規模躍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03
狂奔的時代,總有慢下來的一天。
2021年8月27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了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較2020年12月僅增長2175萬人,增速下滑至2.2%。即便是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71.6%,流量增長也已接近見頂。
經歷過從無到有的高速發展之后,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中國工業制造業與消費互聯網的“人口紅利”皆在消退。
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而互聯網的“人口紅利”概念指的是新入網用戶不斷增多,企業可以用較小成本快速獲得流量。
在生產端,我國制造業低成本優勢正逐漸消退,面臨雙面夾擊。在中低端產業,由于東南亞和非洲國家的勞動力和環境成本等競爭優勢,我國中低端產業外遷趨勢明顯。而在中高端產業,美國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制造業回歸”等戰略,加劇了全球中高端產業鏈的競爭。
在消費互聯網行業,2021年也明顯進入了從增量到存量的紅海市場,用戶數量增長后繼乏力。這一年,社區團購、生鮮電商等風口消散,監管機構頻繁出手整頓行業,很多互聯網企業股價下跌30%至50%之多,裁員、減招的傳聞不斷。
2021年,震蕩,迷茫,調整,中國互聯網未來走向何方?
走過了三十年,它曾被作為破壞者、冒險者、夢想家的據點,它過去曾被低估,也曾被高估。
中國互聯網企業必須尋找新的發展方式,從以前的消費互聯網模式,進入到產業鏈中,充分利用數據優勢服務于生產端的價值創造,將消費互聯網的觸達能力和渠道建設與產業互聯網的賦能屬性充分融合,與實體經濟互相依托,融合共進。
當網絡連接從人人互聯邁向萬物互聯,中國互聯網也將從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向由科技主導的產業互聯網轉型,進入產業互聯、融合互聯的時代。
站在歲末年初的時間節點,凡此種種,皆為過往。
凡是過往,也皆成序章。
04
中國目前擁有1.5億各類市場主體,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支撐,這其中絕大多數是實體經濟企業。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全球貿易和消費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中國作為疫情之后全球唯一正增長的經濟體,完備的產業鏈賦予了中國經濟獨特的韌性以及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與此同時,部分數字化企業逆勢而上,在危機處理、響應能力與復工復產速度上十分敏捷,使得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重新審視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我國產業體系健全,是全球制造業產值最大的國家,在數字經濟上的優勢,可以滲透到實體經濟的各個產業。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不僅可以幫助我國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也讓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將發展數字經濟看作是中國經濟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實現 “ 換道超車 ” 的機會,也將是中國迎來新一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遇。
2021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對外發布《“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
企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的載體,也是國家發展的支柱力量。發展數字經濟不僅是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的關鍵力量,也與互聯網企業的創新成長生死攸關,無論是騰訊、阿里、京東、美團,都在向產業互聯網轉型。
2021年12月29日,騰訊發布了新的品牌片《騰訊助力實體經濟》,提出了對于未來十年發展方向的思考。這是騰訊繼2018年發起“扎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的戰略升級、2019年提出“用戶為本、科技向善”新使命愿景和2021年將“推動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納入核心戰略之后的首支品牌片。騰訊創始人馬化騰說,這是一次面對未來的進化,是騰訊邁向下一個20年的主動革新與升級迭代。
作為先行者,騰訊從2018年開始,面向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提出“扎根行業、深耕區域、提升效率”的三大策略。在近四年時間里,騰訊已經在30多個行業,與9000多家合作伙伴打造了超過400個行業解決方案,深入到工業、能源、農業、交通、金融、醫療、教育、零售、文旅等各個產業,完成了產業互聯網數字化升級的先行先試。
美團針對餐飲的供給側業務,通過SaaS收銀、美團金融等服務不斷觸達商家,并先后推出了餐飲供應鏈B2B平臺“快驢”、“餐飲開放平臺”、“生活服務開放平臺”等多個產業互聯開放平臺,通過鏈接第三方、商家和消費者,來提高整個生活服務行業的經營效率。
美團創始人王興說,“在美團的實踐中,深切感受到必須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力量深度融合到實體經濟之中,提升各個行業的效率,造福人民的美好生活。在這個新階段中,將帶來中國創新的新機會,也將創造出中國走向世界的新機會。”
京東基于自身零售業務的需求,構建起智能供應鏈與物流網絡,實現從生產、物流到履約整個過程的智能協同。同時,京東數智化社會供應鏈正在向制造業和其他零售企業輸出、賦能,幫助企業實現現貨率提升、庫存周轉變快、履約效率提高、運營成本下降等目標。
1月5日,釘釘召開主題為“數字新生”的2022制造業釘峰會,正式發布制造行業解決方案2.0,該方案以“碼上制造”產品為制造行業專屬底座,提供設備上釘、計件日結等基礎產品,同時結合阿里云平臺能力推出采銷釘、能耗釘產品,為制造業提供了一套可適配、易拓展的數字生產力工具。這意味著繼政務、教育行業后,制造業成為釘釘的戰略級行業。
從目前實體經濟在各產業的滲透情況看,數字經濟在第三產業的滲透率較高,在第一、第二產業的滲透率偏低。中國信通院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在服務業、工業、農業行業的滲透率占比分別是40.7%、21.0%和8.9%,滲透率偏低的工業、農業等傳統產業與新興技術的融合發展,存在著巨大的市場機會。
從騰訊、阿里、京東、美團等互聯網企業的動作中可以看出,目前數字化助力實體經濟的行業共識已經形成,他們都在各自擅長的領域與賽道上穩步前進。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05
產業互聯網是互聯網的下半場,互聯網企業需要與實體經濟的不同行業合作,才能打開局面。
與消費互聯網的面向c端消費者提供的易普及、迭代快的線上化服務不同,產業互聯網面對的是中國規模巨大、集群眾多的產業體系,不同行業有不同的痛點,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細節,不同產業的差異所產生的需求千差萬別。
實體經濟的數字化需要更深入的定制,更貼合實際需求的行業解決方案。它需要互聯網企業對不同產業,全鏈條上下游痛點、需求的深入洞察,并且擁有較強的資源整合和技術實現能力。
其次,產業互聯網的轉型升級,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我國工業產業和制造企業的情況較為復雜、發展不均衡,在部署產業互聯網的過程中,互聯網企業要用很長時間扎根產業,解決在實際落地中一個一個具體的問題,才有可能摸索出有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
我們從騰訊這支品牌片里,來看看當數字科技深入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和礦井油田,從城市到鄉村,從工廠到小店,從田野到餐桌,各種智慧應用落地生根,具體會是怎樣的一幅新場景。
當農業與數字化結合,優秀國貨、農品通過碼鏈溯源展現真實品質,降低消費者鑒別甄選商品的門檻,同時增溢地標農產品品牌價值,幫助當地農民增收。
當數字化進入醫療行業,AI影像技術助力醫生,大規模快速篩查青光眼、新冠肺炎、癌癥;AI“降噪”技術應用到人工耳蝸,提升聲音的清晰度和識別度。
當制造業與數字化碰撞,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在工廠端銷量、庫存實時記錄,無論是經銷商進出庫、門店入庫、銷售,全部通過掃碼設備實現信息錄入,庫存和銷量一目了然,廠家可根據數據變化及時調配資源,避免積壓庫存。
中國互聯網企業正在一塊一塊,拼起整個“數字世界”的拼圖,每一個數字都有它的實體歸屬。它是蔬果糧食增收后,每一個農人露出的笑臉;它是提升醫療設備準確度后,每一個患者康復的希望;它也是每一個人創造更高效工作,體驗更美好生活的保障。
千里江山,江河奔流,萬里青云。
廣袤的祖國大地上,智慧能源、智慧交通、AI 種植、智能制造、智慧零售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終將走向融合,共同繁榮。
06
過去30年時間里,無數創業者壯志凌云,無數企業成敗興衰。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思考“英雄和時勢哪個促成了對方”,我覺得還是中國崛起的巨大勢能,國家長期投入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中國互聯網企業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
在撥號上網的時代,全國的平均網速只有14.4KB-56KB,下載速度約每秒7KB,一個四分鐘的短片,要用一個小時才能緩沖著看完,這是一個令人崩潰的速度。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啟動4萬億經濟方案,開啟大規模基建。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從2008年的8萬公里到2020年的14.6萬公里,公路里程從2008年的373萬公里到2020年將近520萬公里,全國基站數量從2008年68.6萬個到2020年931萬個,其中4G基站575萬個,成就了電商朝發夕至的配送速度、短視頻高速低價的巨大流量。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每一輪的動力切換,都是重新出發的機會。而世界工業發展經歷了蒸汽機時代、傳統能源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現在正處于大數據、物聯網和智能化相結合的時期。占據新一輪技術高地的機遇之門正在開啟。
創新永不停息。
過去30年波瀾壯闊,未來更令人心潮澎湃。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
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
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相信未來》 食指
編輯:盧自在
總編:沈帥波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