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作者 | 蘇琦 編輯 | 金玙璠
來源:開菠蘿財經(kaiboluocaijing)
近日,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先后發布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情況不容樂觀。從2019年到該季度為止,每日優鮮累計虧損近76億,叮咚買菜累計虧損近104億。
在增長策略上,每日優鮮相對保守,試圖將虧損穩定在一定范圍內,但營收和GMV增長緩慢;叮咚買菜打法激進,試圖用高虧損換高增長。
11月22日,每日優鮮收盤價4.54美元/股,對比13美元的發行價,跌幅超65%;叮咚買菜收盤價24美元/股,對比23.5美元的發行價,股價微漲2.1%。
對比市值,叮咚買菜(54.88億美元)如今是每日優鮮(11.61億美元)的4.7倍多,比兩家上市時2.5倍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兩家都沒有給出令人滿意的答卷,換句話說,前置倉模式到現在依然沒有跑通。
“業內投資會看這個賽道的天花板以及長期盈利情況,參考即時配送可滲透的人群,我們認為該模式天花板在3000-4000億元,但沒有看到確定實現盈利的模式”,久謙中臺研究員告訴開菠蘿財經。
為此,兩大玩家都在尋找新的破局之路。每日優鮮開始講B端的新故事,發展智慧菜場和零售云;叮咚買菜推出預制菜,做自營品牌。
但依舊還在虧損的成績,讓資本市場的關注焦點,從“生鮮電商是一門好生意嗎”,變成“還能相信生鮮電商們的新故事嗎”?
難以控制的履約成本,難以停下的虧損
生鮮前置倉仍是個燒錢的業務。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兩家分別虧損9.7億、20.1億,虧損幅度并沒有明顯減小。
復盤從2019年到這一季度的情況會發現,叮咚買菜已經虧損近104億,每日優鮮虧損近76億。不過,2019年虧損“領先”的每日優鮮,自2020年開始有意縮小虧損幅度,凈虧損一直少于叮咚買菜, 除今年第二季度外,虧損幅度幾乎只有叮咚買菜的一半。而叮咚買菜,在2021年前三季度,處于連續虧損且環比不停擴大的狀態。
長期關注生鮮賽道的投資人明松稱,作為生鮮電商僅有的兩家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對前置倉模式的質疑聲下,搶占市場份額、做高收入,是兩家目前最重要的目標。
兩家的營收都在增長,但叮咚買菜是典型的燒錢擴規模、虧損換增長的打法,每日優鮮則顯得保守,增長緩慢。
從數據來看,叮咚買菜用虧損換來了一定的收入規模,不論是營收與增速,都遠超每日優鮮。今年三季度,叮咚買菜的這兩項數據分別是每日優鮮的2.9倍和2.35倍。
GMV方面,每日優鮮在2019-2020年的GMV增長近乎“原地踏步”。而叮咚買菜2020年的GMV幾乎是它的兩倍,這種態勢延續到了今年的二季度和三季度。
有分析認為,叮咚買菜推出的自有品牌,推動了GMV的增長。據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稱,二季度其自有品牌GMV占總GMV的4.9%,預計到四季度占比將達到8%。
都說生鮮電商是一門燒錢的生意,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的錢,到底“燒”在哪?高企的前置倉履約費用,或是這一問題的答案。
從2020年以來的履約費用看,叮咚買菜始終高于每日優鮮,相差約3-4倍。今年以來,兩家的履約成本(主要包含了配送人工成本、倉庫租賃成本、運輸和物流成本等)呈上漲趨勢,履約費用率卻忽高忽低,可見成本控制做的并不好,每日優鮮的履約費用率穩定在30%左右,叮咚買菜則維持在36.5%以上。
履約成本中,最后一公里配送費占比最高。明松解釋道,前置倉模式下,配送人員是固定的,但美團買菜等生鮮電商平臺,低峰期正常配送,高峰期可以調動周邊的騎手接單,分攤騎手的成本。
整體來看,兩家拓城開倉、追求規模,勢必要承擔履約成本走高的代價,但也直接影響了運營成本和運營效率,導致虧損。
前置倉的模式,依舊沒有跑通
一直虧損,何時才能盈利?依舊是市場對前置倉模式最大的拷問。
前置倉模式的運營公式=客單價×訂單量×復購率。套用這個公式,結合兩家公司有選擇性地放出的數據,多位行業人士得出一致的結論:前置倉模式離跑通還有一段距離。
我們根據這個公式中的三個維度一一拆解兩家公司。
先看客單價。根據財報,每日優鮮三季度客單價為88.4元,二季度客單價為96.1 元。而叮咚買菜在二、三季度財報均沒有披露相關數據,據招股書,2021年第一季度,其客單價為54元,而每日優鮮該季度的客單價為94.6元。
相比于社區團購的件單價幾乎都低于10元,兩家的客單價確實不低,但叮咚買菜顯然落后于對手。
明松稱,叮咚買菜在通過改變商品銷售的規格和擴充“網紅”品類提高客單價,比如單瓶售賣變多瓶售賣、增加國外的網紅零食酒水。每日優鮮也沒有放松,重點擴充鮮花和海鮮品類,與此同時利用大額補貼券,比如109-50,引導用戶湊單。
不過,兩家面對一個同樣的難題,就是不得不因為低價拉新,令客單價受損。易觀高級分析師魏建輝稱,因為產品差異化不明顯,各家都需要用補貼和折扣拉新。叮咚買菜直接補貼,每日優鮮高標價、高折扣,本質上都是以低價促銷拉攏消費者,但短時間內,低價吸引來的消費者留存度不佳。
訂單量,更是兩家難以突破的瓶頸。叮咚買菜在第三季度財報中并未披露訂單量,只顯示平均月交易用戶數同比增長120.3%至1050萬。而每日優鮮第三季度的訂單量達2870萬份,由此推算,叮咚買菜的用戶每月下3單,才能超過每日優鮮的訂單量。
從兩家招股書中披露的2020年訂單數看,每日優鮮的有效用戶訂單量為1.98億,叮咚買菜的訂單數9290萬。前者是后者的兩倍多,依舊是每日優鮮領先。
但每日優鮮和自己比,并沒有進步。其今年第二季度的訂單總數是2380 萬,如果將二、三季度的訂單量加起來,再翻一倍,推算出的訂單數也只有2020年全年的一半。
明松告訴開菠蘿財經,在一二線城市相對成熟的市場,兩家的訂單量基本已經接近瓶頸。
久謙中臺研究員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即時配送平臺主要針對對價格敏感度較低、但對即時性、便利性的追求高的中產人群,將長期客單價和毛利的提升考慮進去,上海、深圳、杭州這些一線/新一線城市的消費者密度可以支撐2-3家平臺盈利。而二線或更下沉的市場,消費者密度不足,就無法轉化成可以攤薄前置倉房租、水電、干線物流、配送員人工等成本的單量,盈利難度大。
復購率方面,每日優鮮在三季度財報提到付費會員貢獻的收入,同比增長800%,證明其復購率有一定提高。而這方面,叮咚買菜沒能拿出相應的數據支撐。
兩家都曾公開稱,已在局部地區實現或接近盈利。但明松稱,這不代表前置倉模式已經跑通,虧損的業績就是證明之一。
模式暫時跑不通,兩家上市公司在主營業務上的動作也有所變化,一個進攻,一個撤退。
叮咚買菜選擇區域擴張,今年前三個季度,前置倉的數量從950個、1136個,增至1375個(覆蓋全國37個城市),目的是提高市占量,在新的市場找機會。
每日優鮮則選擇在部分城市“撤退”,前置倉的網點數量從2019年的1500個,縮減至今年一季度的631個,二季度進一步縮減至625個。到了三季度,未披露網點數量,只提到“覆蓋中國17個城市”,與此同時,留下的倉的面積在變大,達到356平方米,同比增長13.2%。“每日優鮮這么做,意在砍掉虧損嚴重的倉,優化模型,集中服務新中產用戶,做高客單價。”魏建輝解釋道。
一重一輕,另尋出路
為了對抗美團買菜、盒馬鮮生,以及社區團購等對手,并未跑通前置倉模式的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今年以來開始各尋出路。
從收入貢獻來看,前置倉仍是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的營收主力,在今年第三季度的收入占比分別達到近98%和99%。主業之外,兩家的戰略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叮咚買菜推出預制菜,做自營品牌,每日優鮮則開始發力B端,推進“(前置倉即時零售+智慧菜場)x零售云”的戰略。
有業內人士表示,從雙方的具體動作來看,叮咚買菜在線下建設生鮮綜合體發展食品項目,越做越重,每日優鮮寄則希望于通過數字化將模式做輕。
叮咚買菜推出半成品菜的自有品牌“拳擊蝦”。便捷的預制菜,滿足了一些年輕人尤其是年輕上班族,在家做飯吃飯的需求,屬于品類上的創新。“叮咚買菜跟風的同時,也要面對美團買菜的自營品牌‘象大廚’,以及便利店們的自營品牌的競爭。”魏建輝稱。
久謙中臺研究員表示,叮咚買菜向上游加大直采比例,是為了提高毛利,推出“拳擊蝦”,是為了提高客單價。梁昌霖透露的信息,驗證了這一觀點。“拳擊蝦的券前毛利率為33.8%,高于整體券前毛利率,包含拳擊蝦訂單的客單價比平均訂單高73.9%,達98.9元。”
魏建輝也持相同觀點,短期來看,叮咚買菜推出自有品牌更有利于盈利,因為自有品牌與第三方同類型產品的定價相比,更有盈利空間。但他也指出,因為背后有供應鏈、代工廠、與代工廠之間的合作方式、品控等難題,自有品牌只能慢慢做,而這些難題的解決都需要重資產投入。
久謙中臺研究員認為,叮咚買菜的預制菜和自有品牌,是在原有的生鮮業務上的一種疊加和改造;而另一家每日優鮮,轉型ToB做菜場的數字化建設,發展零售云業務,其技術基礎如何,新業務能創造多大價值,亦有待觀察。
從業務數據來看,今年三季度,在智慧菜場方面,每日優鮮已在18個城市簽約了73家菜場,其中52家已經開始運營;零售云方面,已與11家客戶簽訂了合作協議。
為了兩塊新業務,每日優鮮在收入規模小于叮咚買菜的情況下,需要投入更高的研發費用。今年三季度,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6.83%和4.15%。
目前來看,每日優鮮的高投入,并沒有換來配送的明顯提速。其第二季度每個訂單的平均交付時間為37分鐘,第三季度為36分鐘,也就是說,“智慧零售網絡”讓每日優鮮的配送僅加快了1分鐘。
而做智慧菜場的難度不小,每日優鮮要面對兩大挑戰。明松稱,一方面,一些創業公司和零售公司也在改造菜市場,但每日優鮮的不同之處在于,先獲得菜市場的長期經營權,再進行改造,投入成本高;另一方面,每日優鮮原先做的是C端生意,現在換到B端,服務對象變為菜市場容納的小B端商家和商超,后期的維護成本會更高。
魏建輝還提到,整個生鮮供應鏈的鏈條都沒有打通,單獨把菜市場環節拉出來改造,即使局部效率達到最優化,整體提效的難度依然很大。
不少業人士認為,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的新業務,更像是講給資本市場的新故事,營收占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不過,兩家的新嘗試,對前置倉模式而言是探索,但資本還能允許它們虧損多久,或許已經做出了選擇。
*題圖來源于視覺中國。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明松為化名。
評論有福利!留言區抽一名讀者送上18.88元現金紅包,每周四開獎!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