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赫晉一 張冉冉 編/付曉玲 慕沐 胡嘉雯
來源:表外表里(ID:excel-ers)
市場對互聯網行業的二季報,普遍有頗多擔憂。
8月3日,阿里2021Q2財報披露,確實有一些反常之處。
如下圖,業績數據出現一定承壓情況,但用戶粘性(ACC/MAU)上升走勢良好。
備注:AAC/MAU為最近一季度打開App的人中,轉化為年活躍買家的比率,用來衡量用戶粘性。
據阿里2021Q2電話會議:利潤承壓在于對社區商業平臺、淘特、本地生活服務及Lazada等策略領域的投資,對閑魚及淘寶直播等國內零售市場中,增長業務的投入和對商家的支持政策。
這似乎意味著,阿里本季度財務與業務數據相背離的背后,是前期投入帶來平臺生態的好轉,但業績上尚未進入收獲期。
接下來,本文將從用戶數、粘性、商家三個層面,分析阿里重投入下的生態是否“好轉”?
誰在扛起用戶增長的大旗?
從用戶端布局看,阿里此輪在2C業務上的投入頗為“大膽”,不僅多線并進,且打破了單一超級App的格局,向多業態App矩陣轉化,具體包括:
核心電商領域:手淘+天貓+淘特+閑魚
新零售領域:盒馬+MMC+高鑫零售
生活服務板塊:本地生活+高德+飛豬(后面會具體分析)
其中,基本盤電商零售業務方面,由淘寶特價版升級而來的“淘特”App,成為業務拉新的主力軍,尤其是來自下沉市場的新增用戶。
財報顯示,本季度淘特AAC(年度活躍消費者)總規模超過1.9億。
同時,今年6-7月,淘特下載量也開始激增,登上蘋果應用商店 App Store免費購物應用榜第一。
淘特對下沉市場消費潛力的進一步挖掘,再加上覆蓋大眾消費的淘寶以及品質消費為主的天貓,交叉配合貢獻的業績,阿里電商業務2020Q2的營收表現穩定。
但拉新容易留存難,這對淘特的供應鏈能力,例如農產品的高效供應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此,平臺密集推出了系列舉措:加強品類供給,加強品控與售后服務,對平臺商家降費等。當然,最終成效如何,需要時間驗證。
阿里在其他兩條線的布局,錨定的是用戶粘性生態建設。
比如,社區生鮮業務,以高頻次觸達消費者,逐步實現線下線上聯動,可以逐漸穩定用戶留存,一般是電商類平臺拉升新用戶增長、提升老用戶活躍度的“抓手”。
以阿里來說,其試圖通過新零售業態,加碼這塊。
2021 年 3 月,阿里將盒馬集市、零售通等整合成了 MMC 事業群,對新零售業態重視可見一斑。
截至2021年1月,盒馬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擁有了261家門店;與此同時盒馬線上化進程加速,盒馬集市和云蛙采采先后入駐微信小程序。
就數據反饋看,用戶粘性增長表現不錯。如下圖左,與垂直生鮮電商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相比,盒馬2021Q1的DAU/MAU更高,達到17.2%。
不過,盒馬業務的增速,與做生鮮電商同行比起來,仍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時間追趕。
此外,基于生鮮賽道供應鏈基建的長線以及重投入,短期內用戶粘性持續大幅拉漲不太現實。由此,阿里留住用戶的另一條戰線——本地生活服務,顯得非常重要。
錨定用戶粘性,本地生活服務是一場硬仗
本地生活服務戰場,發展前景廣闊,也由此成為互聯網企業的“必爭之地”。而對入局的阿里來說,這是一場不能輸的競爭。
就目前的格局看,切入較早的美團是該賽道的“守擂者”。
據艾瑞咨詢數據,超過63%的用戶在到店用餐之前,選擇的本地生活平臺為美團點評,相比之下,使用阿里口碑App的用戶僅占比25%。
與此同時,美團營收規模最小的OTA酒旅業務,已成為拉動業績的現金牛:2021Q1凈利率達到41.7%。
本地生活服務的“亮眼”表現,是建立在流量穩定增加、交叉銷售和重復利用的基礎。
據王興2018年的公開披露:美團80%的酒店用戶,都是從外賣用戶轉化過來的;此外,同比逾70%的新增用戶,是由其他生活服務用戶轉化的。
看準這樣的發展潛力,阿里發起“沖擊”,生活服務板塊成為今年以來調整力度最大的業務線之一。
據7月2日的公開信,阿里將基于地理位置服務(LBS)的三大業務——高德、餓了么和飛豬,劃歸形成完整的矩陣,向生活服務市場發起“升級”戰,具體邏輯為:
餓了么依托阿里體系9億消費者,從外賣平臺躍升為到家的大入口。
高德則從地圖服務入手,在餐飲到店服務、酒店景區門票、打車出行等方面快速滲透,成為到店的入口。
飛豬作為旅游垂直服務平臺,持續做好酒店、旅游、交通等供給,輸出服務到高德、支付寶、淘寶等平臺。
三塊業務通過餐飲、出行、酒旅服務的交叉滲透,滿足用戶的多元需求,提升使用多種生活服務的頻次和粘性,對業務本身以及阿里整體而言,拓展了業績想象空間。
以外賣業務為例,2021Q2財報顯示,餓了么本季度訂單增長同比達到了50%,有較為明顯的增量。不過,生活服務板塊整體上有所反饋,可能需要下一個或幾個季度之后。
當然,考慮到競爭因素的話,具體的反饋效果可能存在不確定性。
就階段性來說,阿里在留住用戶上的種種動作,收效可觀。如文章開頭提到過的,2020Q3以來,阿里整體的用戶粘性,持續拉升。
不過,業務成效雖不錯,但要警惕多矩陣體系帶來的衍生風險——App過多,功能甄別繁瑣,或將影響用戶的使用熱情;同時分流可能導致單個App競爭力下降。
除此之外,多元化用戶規模增長、購買粘性拉升,意味著平臺面臨的產品供給端挑戰,也同步“升級”。那么,阿里在商家端的生態扎得穩嗎?
阿里的商家基本盤穩嗎?
從市場角度而言,電商乃至直播電商等領域,即便不是“卷”,也稱得上強敵環伺。因此,不管是消費者還是商家,事實上都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而今年這種情況進一步凸顯。
2021年3月,踩下“電商閉環化”油門的抖音,品牌入駐量同比增長了4.5倍。
2021年5月,拼多多百億補貼開設“官方合作旗艦店”入口,新入駐品牌旗艦店同比增長超過10倍。
當然,想吸引手握多份“offer”的商家,最終選擇自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搶“人”大戰激化下,各平臺都擺足了誠意。
以今年618為例,大促期間,平臺以降低準入門檻、取消店鋪綜合排名要求、扶持品牌自播、全渠道營銷等策略,通過讓利的方式,招攬品牌和商家。
據億邦智庫調研,相比去年618,今年商家的投放預算都有大幅增加。
由此可以預見,商家在多平臺經營將逐漸成為常態,想留住和吸引更多商家,平臺就要拿出切實的措施,一張張意在留住商家的“網”,正在慢慢織就。
這在阿里本季度業績交流會上也有披露:商家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對整個用戶生命周期進行經營服務的平臺,并且能夠在整個的運營周期中,來衡量運營效率和收入增長、利潤增長。
簡單理解就是,優化商家經營環境,降本提效。這點阿里是下了功夫,真投入資源的。
具體來說:付費營銷工具變免費、運費險降費、直播坑位費改革(收費方式從“一刀切”收取改為等比例結算),為商家減負;升級菜鳥和供給模式,提升商家交易效率。
從效果反饋看,通過大力度支持平臺商家經營,最大化商家受益,阿里商家端陣地進一步穩固。
比如,億邦智庫數據顯示,67.2%的商家認為天貓是 618 活動(今年)中最重要的平臺。
但這些大力扶持商家的舉措,也導致阿里收入增速有所放緩。
總之,依靠系統化應對措施,阿里在新一輪競爭中,雖有一定的費用承壓,但在商家端的增長盤穩定。至于這種優勢是否能長期保持,還需要系統性追蹤。
小結
強敵環伺,將電商行業的競爭程度進一步催發。從阿里2021Q2財報里透露的諸多動作來看,很明顯,巨頭再次出發了。
雖然這些落實在增加用戶粘性、留住商家的動作背后,需要持續的投入做支持,讓阿里的業績短期內不可避免承壓。
但從公司的長期價值來說,即便犧牲短期利潤,穩固基本盤的發展投入也是基礎且有必要的。
日前,芒格旗下的Daily Journal向美國SEC提交了13F報告,披露了其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的美股持倉,其中對阿里巴巴維持了既有持倉。這對阿里的長期價值是一種回應。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