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參寥子
來源:BT財經(ID:btcjv1)
憑借市場優勢,踩在模糊的邊界上,數據泄露問題三番五次成為輿論焦點,利潤、估值、模式卻都絲毫不受影響,前程無憂的底氣何在?
繼智聯招聘和58同城(中華英才網母公司)之后,前程無憂也踏上了私有化的道路。至此,曾經的三大老牌互聯網招聘平臺全部將從前臺隱入幕后。
別看前不久央視315晚會曝光的簡歷泄露風波把前程無憂推上了焦點,但這次市值溢價12%的私有化報價則從另一個角度,給前程無憂撐了腰。
前程無憂的“硬氣”,市場已領教過很多次。
2018年,在針對天風證券有關報告的公開聲明中,前程無憂曾這么評價自己:“前程無憂20年來對受到的批評和攻擊采取‘不配合表演’的姿態”。
的確如此。
2020年11月媒體報道稱,求職者們在前程無憂上投遞的簡歷被泄露,十萬人的簡歷,打包壓縮后占用電腦存儲空間超過4個G,只要40元就能拿到。前程無憂當時單方面否認信息泄露。
2021年3·15晚會簡歷侵權風波后,前程無憂的回應通篇圍繞修補“誰看過我的簡歷”等已有程序和企業黑名單管理,卻對其官方參與售賣用戶簡歷的“商業模式”置之不談。
更硬氣的是前程無憂的股價——315當晚,其股價雖然巨幅波動,但最終卻收漲了0.23%。
前程無憂憑什么這么硬氣,捅了這么大簍子仍被資本市場看好?隨著監管加碼,前程無憂未來商業模式還能繼續這么無憂下去嗎?
背靠資本市場
在討論前程無憂業務模式之前,我們需要面對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前程無憂是標準的資本市場寵兒。
與相比于2010年之后“燒錢”模式的互聯網新貴們不同,前程無憂作為老牌互聯網企業一直走“現金牛”之路,這類企業無疑是最被市場看好的。
自從2004年上市以來,前程無憂就始終保持正向利潤,且年化增速保持較高水平。作為與宏觀環境息息相關的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即便在經濟不好的年景中,前程無憂也依然保持著相對可觀的收益。
盡管當前網絡招聘市場上出現了許多新玩家,如做垂直領域、做聊天招聘的等等,但從市場份額看,前程無憂依然有著絕對的優勢。
根據2021年中國網絡招聘行業市場發展白皮書,2020年網絡招聘的市場規模達到108億元,其中僅前程無憂營收就占比34.2%,稱得上是絕對的領軍企業。
互聯網時代里,掌握了流量的入口、掌握了數據,就掌握了市場。
憑借早期進入市場的先發優勢,前程無憂在行業中保持著領先地位,數據信息沉淀的優勢帶來了品牌發展的護城河、利潤保持的天然土壤。
盡管這種領先在一定程度上也滋生了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業務轉型阻礙,但不得不說,資本市場的撐腰和前程無憂的硬氣自有其道理。
“深耕”不好做
論市場規模,中國人力資源市場無疑是龐大的,論業務模式,中國人力資源市場還停留在粗放階段。
每年百萬級的應屆畢業生、百萬雇主們每年億級的崗位需求以及新人才領域的快速增長變化等因素,帶來了龐大的信息需求和服務需求,從而催生了繁榮的中國人力資源市場。
如此龐大的市場吸引著眾多市場參與者,2019年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達到3.96萬家。
誠然,中國天然的人口資源帶來了“業務切入簡單”的優勢。但與此同時,信息量龐大、信息不對等也使得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的匹配難度、精細化服務的難度呈幾何式增長。
近4萬多家市場參與者中,不乏一些小而美的垂直領域玩家,但相較于美國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成熟、日本人力資源行業的精細化管理,中國市場中卻很難尋覓到一家把業務做得既廣且深的人力資源巨頭企業,唯一稱得上有一定優勢的只有央企中智集團。
根據《2020HRoot全球人力資源服務機構50強榜單與白皮書》,當前全球領先企業中主要涵蓋六大業務模塊:人才派遣/租賃/安置服務、獵頭服務與招聘流程外包、人力資源服務外包、人力資源管理軟件、人力資源咨詢和在線招聘。
在已上市的企業中,市值排名靠前的企業大多從事外包、咨詢、軟件領域,屬于傳統的TO B端服務。
對于智聯招聘這樣的在線招聘企業來說,市場流量的盤子已經足夠大,接下來要深耕轉型模式的不二之選同樣是做好企業端服務。
對比傳統非線上人力資源公司,在線招聘企業的一個痛點在于,信息權限的歸屬和劃分不清晰。
在傳統的人力資源服務行業中,應聘者們對自己信息的歸屬、使用有著清晰的感知和界定:我把簡歷給獵頭,支付一定費用,獵頭幫我推薦給相關的公司。或者是由招聘者們通過支付費用雇傭公司代替他們尋找合適的人才。
在這個過程中,應聘者、中間方、招聘者對于服務費用的指向是非常清晰的——花錢為了找工作、招人到崗。
但是這一套邏輯在線上招聘平臺則不能簡單嫁接。
互聯網招聘平臺所擔當的角色主要是信息平臺,應聘者并沒有直接委托網站替自己找工作,其簡歷信息的去向(投哪一家公司)是由應聘者自己決定的。
那么互聯網平臺能否直接將應聘者的簡歷信息作為“商品”出售給信息需求方呢?一旦這么操作,這個過程中應聘者、中間方、招聘者對于費用的指向是不清晰的。
首先對于應聘者來說,未曾委托中間方主動推薦公司,也不曾授權予中間方簡歷信息的出售權力;
其次對于招聘者來說,由于缺乏與應聘者之間對于崗位的同步,其所花費用無法達到招人到崗的直接目的,而是單純的購買信息行為。
正是由于這樣的敏感性和邊界不清晰,互聯網招聘平臺想要為招聘企業提供深度增值服務,如何實現合理合規轉型至關重要。
以美國在線招聘平臺領英為例,作為職場社交平臺,領英一直以來所奉行的商業模式基本圍繞在招聘方的招聘崗位信息展示促銷領域。由于自帶社交屬性,招聘方所獲得的信息也是由用戶主動披露在公開網絡上的內容經過算法篩選推薦而來,避免了信息所有權的不清晰。
再看另外一端,中國在線招聘平臺基于市場優勢和數據信息沉淀帶來的品牌發展的護城河,一直以來做的是相對粗放化的簡單信息對接服務。或許正是這樣簡單的業務模式滋生了其在業務轉型上的“惰性”,沒能彎下腰深耕增值業務,而是選擇走一條看似最簡單的路。
關于私有化背后的猜測
從資本方和上市企業的角度看,美股上市的在線招聘平臺私有化的原因逃不開估值問題。但在監管方開始在此領域開啟加碼的節骨眼上,在線招聘平臺的私有化就總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味——是為了規避公開市場的監管嗎?B叔總是禁不住有這樣的猜測。
首先從估值角度上看,前程無憂私有化確實可以說是理所應當。
目前國內唯二的兩家在線招聘上市公司,一個是在美股上市的前程無憂,另一個是在港股上市的獵聘。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從利潤上看,前程無憂是獵聘的10倍;從市值上看,前程無憂是獵聘的3倍;但從市盈率上看,獵聘卻是前程無憂的7倍。
而且當前的私有化要約估值高于當前前程無憂的市值。
不過從公開市場的監管層面看,通過退市躲避風頭似乎也并不是不可能。
比前程無憂先一步完成私有化的競爭對手智聯招聘,從資本市場隱身已經4年時間,按照私募的正常節奏來看,智聯招聘早該到了再度上市私募資本獲利退出的時間點。
坊間一直在猜測智聯的再資本化的目標是登上科創板,如今注冊制開放,上市熱潮不停,但智聯招聘的再上市消息卻一直沒有音信。
大數據,不等于賣數據
信息本身與信息加工后所得到的信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
同樣,出售信息和出售信息加工處理后的產物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這就類似于:我可以接受購物平臺根據消費記錄,為我提供具有“商業附加”的商品推薦服務,但是我不能接受網購平臺將我的消費記錄直接售賣給第三方。
前程無憂總裁甄榮輝曾表示,“公司會把人力資源服務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這個市場是比在線招聘更大的。對前程無憂來說,我們有一個很好的在線招聘平臺,它作為入口級的產品,讓我們接觸很多客戶。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客戶‘HR的錢包’更多地在前程無憂的平臺上進行消費,去滿足客戶的需求”。
隨著十四五規劃把人才再度放在了重要位置,人才市場必將受到監管的重視。
人力資源服務在中國還是一片藍海市場,但是在線招聘平臺需要注意的是:大數據不等于賣數據,深耕轉型服務客戶遠不會輕松。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