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表龍門陣
張軍很強大,但這一次我選擇站在他的身邊,“因言獲暴”這種事不能再愈演愈烈了。
昨日,微博認證為“騰訊公司公關總監”的張軍發了一條內容:
“當我們忙著做各種致敬青年的策劃時,青年們正在睡覺。”
有必要向列位交待一下背景。
今年的五四,大概有不少于五家互聯網企業制作了“致敬青年”的主題視頻,我個人參與了其中B站一個項目的傳播。
集體致敬,齊唱贊歌,扎堆獻花,當然會引起一部分人的反胃,當致敬成為刻奇,“取悅”一說自成一派。
對于專事公關傳播的張軍來說,評點熱門傳播現象,算是練功與行活。他想表達的意思不過是:“中年人的苦心孤詣,年輕人真的領情嗎?”
年輕人是否領情不知道,年輕人真的對張軍炸毛卻是真真真切切的。
一時間,炮聲隆隆,“張軍”登上了微博與知乎兩個熱榜。
如果這種熱度是基于致敬系列引發的“代際矛盾”大討論,那倒是值得高興的事,人們很少進行嚴肅的思考了。
可是,我看到了這樣的話語后,還是驚出了一身冷汗:
打爆、殺,熱評里還要更觸目驚心的:干死他!
掛路燈的、獻花圈的、綁火刑柱的,似乎不把“滿清十大酷刑”在張軍身上輪番來一遍都不足以平民憤。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這樣的結果恰恰證明了,贊美年輕人吧,蒙眼狂贊吧,張軍只是鼓掌的不夠熱烈,就被吊起來錘。
贊美未必被領情,但足夠安全,伸手不打笑臉人,此乃古訓也。
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年輕人會逐漸對贊美免疫,但他們始終會對一切與資本掛鉤的事,斗爭起來感到其樂無窮。
張軍的吐槽,就被他們視為是一種資本發言人對年輕人的輕慢與嘲笑。
我們回看 B站的致敬片《我不想做這樣的人》,里頭的少年分明說到:
“我不想做一個拿著鋸子的人,隨時隨地,把人群鋸成兩半。”
說得多好啊。
我作為成年人愿意傳播這樣的視頻,是覺得年輕人如果真的這么想、這么做的,那該多好啊。既然有年輕人這么想、這么做,那告知更多的人,那該多好啊。
吶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智識、理性的空間愈發逼仄。
誠然,我們看到太多類似張軍這種一句話便被推向一個階級的對立面,再樹為靶子射擊的事了。
我們應該感到恐懼,如果你的文字寫不盡前景提要、內心活動、意識立場,那就有被批倒的可能。如果有一批人熱衷于像非洲草原的鬣狗那般尋找落單的觀點輸出者,那幾乎沒人敢保證自己是安全的。
交流、共識愈發難得,文字的意義只剩辨別階級與立場,直到贊美年輕人也需要小心翼翼的挑選姿勢,沉默將是傳播工作者的必殺技了。
黑格爾說:“我們從歷史中得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我們從沒有從歷史中得到過教訓?!?/p>
我改一下送給張軍吧:“我們從微博中得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我們從沒有從微博中得到過教訓。”
不玩微博,真得省心不少。
不信你問魏武揮嘛。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