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孫揚
來源/蘇寧金融研究院
人類第一家銀行“威尼斯銀行”,于1171年在意大利成立,最開始被稱為威尼斯“國家借放所”,那時是通過兌換貨幣的臺面來發放貸款的。第一臺手機DynaTAC誕生于1973年,由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師馬丁庫帕發明,兩塊磚那么大,重2.2磅。
如今,全球智能手機用戶已突破35億,手機成為了人們每天朝夕相伴之物。僅在中國已有3500家銀行發布了移動銀行APP,存貸匯基本都能在“掌上”一鍵辦理。
手機公司掌控傲視世間的流量,紛紛布局金融業務就是自然的事情,如蘋果、三星、華為、OPPO、小米、vivo等。一時間,各種“錢包”百花齊放、爭奇斗艷。哪家手機金融有技術含量?誰能對營收有實質性貢獻?誰才是手機金融之王?下面就來一一探究。
蘋果:支付絕殺天下
蘋果手機2020年全年出貨量2.06億,僅次于三星。不過,蘋果Apple Pay占全球移動錢包交易的77%,遠高于三星Samsung Pay的17%和谷歌Google Pay的6%。
蘋果公司的金融業務不顯山不露水,聚焦支付業務,并將支付業務對整體營收的貢獻做到了極致。
根據Analysis Group的研究數據,2019年消費者和廣告主通過App Store應用商店花費了5190億美元,蘋果應用內支付(IAP)的手續費率在15%-30%之間。2019年全年,蘋果通過應用商店向開發者直接支付了1550億美元報酬,以30%手續費率計算,蘋果通過IAP業務獲得的收入664億美元。而2020年財年蘋果的營收是2745億美元,IAP一項業務的收入預計占蘋果全年營收的25%左右,已超招行2020年全年營收。
相比線上的IAP,線下基于NFC模式的Apple Pay給蘋果的營收貢獻并不多。根據Juniper Research的數據預測,2024年,蘋果基于NFC模式的線下Apple Pay交易規模將達到6860億美元,按0.15%手續費率計算,蘋果通過線下Apple Pay將能獲得10億美元的手續費收入。
在P2P轉賬支付業務領域,蘋果上線了Apple Pay Cash,基于iMessage業務進行推廣,但是這個業務剛剛起步,還未形成對蘋果的營收貢獻。Apple Pay Cash使用信用卡轉賬支付,會收取3%的手續費。不滿足于手續費收入,為了進一步提升銀行卡業務的收入,蘋果開始打造自主品牌信用卡。蘋果和高盛集團、萬事達聯合打造的Apple Card,沒有年費和跨國手續費,不但有虛擬卡也有實體卡,可基于蘋果手機的Wallet應用進行管理,在蘋果生態內支付有3%返現、使用Apple Pay線下支付有2%返現、使用Apple Card實體卡線上線下支付有1%返現。
Apple Pay在營收上的兇猛貢獻,是因為蘋果手機占據了智能手機時代巨大的先發優勢,還因為蘋果公司獨步全球的高質量手機內容生態和驚人的市場占有率。Apple Pay的創新很聚焦,聚焦于營收貢獻,在這個產品泛濫的年代,選擇不做什么是更高超的戰略。且Apple Pay的創新啟發了Huawei Pay、Samsung Pay、OPPO Pay等后進者的蓬勃發展。
華為:金融才露尖尖角
華為錢包領域的創新是手機廠商中最多的,不過現在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未來有很大潛力可挖。
在金融領域,華為擁有一家注冊資本為30億的小貸公司——深圳市華宜貸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今年初,華為又通過收購第三方支付公司深圳訊聯智付網絡有限公司100%股權,一舉拿到支付牌照。
要知道的是,華為金融業務不缺流量。2020年Q4,華為以25.1%的市場份額,穩居國內手機市場第一。而早在2019年,銀行機構沒有一個月活過億的APP,華為消費者云卻有多個過億的APP,華為HMS(Huawei Mobile Services,華為云服務合集)月活達5.8億,華為應用市場月活達4億,華為音樂APP月活達2億,華為視頻APP月活達2.3億。
華為錢包還在圍繞包括公交出行、智能門禁等線下場景做促活。數據顯示,2019年,Huawei Pay公交卡刷卡7億次、銀行卡刷卡4.2億次,華為錢包的門鑰匙功能刷卡7億次,華為手機的eID支持線下酒店辦理入住。
在流量變現方面,華為錢包有由招行、工行、民生、廣發、中信等持牌銀行機構提供的零錢賬戶服務,支持全場景支付(在線支付、NFC閃付、二維碼支付、碰一碰)、免費存取、購買貨幣基金、申請貸款和信用卡還款等等;有和百度有錢花、蘇寧金融任性貸、南京銀行隨鑫花、平安銀行智貸等金融機構合作的借錢服務;有和華夏銀行龍商貸合作的小微貸款服務;還代銷眾安保險的醫療險、意外險、隔離津貼險產品。
華為也推出了類似于Apple Card 的Huawei Card,是和中信、銀聯共同打造的數字信用卡,也有實體卡片。Huawei Card刷一單即可免次年年費,通過Huawei Pay消費有3%返現,每個月消費累計3000元可以兌換貴賓廳并送保險。
數字人民幣是華為錢包相比其他手機錢包的重大差異點。華為Mate 40系列是全球首款支持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的智能手機,支持在信號不好的區域如停車場、飛機上進行雙離線碰一碰支付。
小米:手機產業鏈金融巔峰
小米是當之無愧的手機產業鏈金融之王。
在華為、三星、vivo、OPPO等一眾手機廠商中,小米布局金融最早、金融對母公司產業鏈滲透最深。小米金融難能可貴的是,已經從C端延伸到了B端,超前于所有手機廠商。
C端方面,小米互聯網小貸板塊的線上信用貸款產品-小米貸款“隨星借”,截至2019年6月,已累計放款超1500億,在貸余額超300億。2019全年,“隨星借”占小米消費金融整體比重為97%,日均放款破10億元。小米商城的支付收銀臺中還有“小米分期”的產品。2020年5月成立的小米消費金融公司,或主攻線下小米之家的消費分期和線上信用支付。
Mi Pay,這是小米花費很大力氣做的活躍度很高的產品,具有門卡模擬、銀聯POS閃付、公交地鐵刷卡、小米聯名信用卡等功能,已支持數百萬商家支付。這毫無疑問可以增加小米金融C端用戶的粘性。但實際上Mi Pay產品對營收貢獻不大,因為在數字人民幣推廣起來之前,支付寶和微信的地位很難被撼動。
B端方面,小米供應鏈金融基于商業保理和融資租賃牌照,針對線下6000多家小米新零售門店提供“米店融”產品,滿足店主日常訂貨的資金需求。與此同時,為小米有品商戶提供數據保理服務,額度最高為商戶在有品平臺月均結算額的3倍。此外,還有基于上游供應商與小米集團產生的應收賬款,為供應商提供應收賬款融資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是率先探索金融科技輸出的手機廠商。小米金融已推出7大金融科技產品——產業金融服務平臺、資產管理平臺、產業風控平臺、天星糧票平臺、區塊鏈超級賬本、保理資產置換、產業大數據平臺。
OPPO:“北境之王”
OPPO,無疑是手機下沉市場當之無愧的王者。OPPO金融起步晚,但起點高。
在手機廠商中,OPPO金融牌照數量僅次于小米。如,持有一家注冊資本金3億的重慶歐保盛商業保理有限公司,根據最新的保理監管規定,杠桿可達10倍,也就是可以做30億規模的保理;還有注冊資本金10億的重慶市九龍坡區隆攜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金5000萬的東莞市歐盈融資租賃有限公司。
C端方面,OPPO金融不僅有產品實體,也有獨立的公司實體。成立了歡太數科,該公司基于小貸牌照,推出歡太金融APP,不僅打造了自營借貸品牌“歡太花錢”,也給持牌機構提供助貸服務;不僅服務于OPPO、一加、realme等品牌,也上線了蘋果應用商店。OPPO錢包同樣做了公交卡(覆蓋350個城市)、銀行卡、門禁卡、OPPO Card等產品,近期還和比亞迪DiLink推出手機NFC車鑰匙。
B端方面,小貸、商業保理、融資租賃牌照布局,展示了OPPO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決心。除了20萬家線下銷售門店,OPPO手機零件供應商很多,包括藍思科技(玻璃面板)、伯恩光學、比亞迪電子、匯頂科技、舜宇光學、歐菲科技、鑫嘉捷、瑞達電子、領益科技等,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市場空間巨大。歡太數科上線的產業鏈金融產品“歐享貸”,定位于經銷商備貨貸款。截至今年1月,歐享貸已服務300多座城市的4萬多家客戶,未來將拓展到店面裝修升級、新開店面、員工培訓等經營資金支撐。
OPPO貸款業務出海做得不錯,在印度推出了OPPO Kash,和基于realme子品牌的Paysa,面向個人和企業提供小額借貸服務。
強大線下經銷商生態,讓OPPO的供應鏈金融極具想象空間。雖然當前產品還不如小米旗下天星數科多,但是OPPO金融聚焦爆品、打磨產品,很有可能會后來居上,成為手機金融B端的王者。
手機金融向何處去
金融融入到手機軟件、硬件中,已是大勢所趨。強大的手機原生硬件安全體系、互聯網的極致體驗、5G的加持,讓原生的金融軟件具備對于銀行APP實質性降維打擊的優勢。未來客戶觸達金融業務的第一入口,不是網點,也不是銀行APP,而是手機金融。
在此,對于手機金融公司未來的發展,提出幾點粗淺的建議:
(1)加強真正大牌照的獲取。比如,消費金融公司、民營銀行、直銷銀行,通過銀行牌照間接獲取理財子。手機公司有高粘性流量,有強大的制造業、銷售的產業互聯網,做全國業務勢在必行。小貸公司跨區經營受限、融資渠道受限、杠桿低,對手機金融公司的價值已經大大降低。
(2)抓住數字人民幣的機遇。數字人民幣隱私性好、0費率、數字化程度高,將重塑支付市場格局,也將對支付清算系統、供應鏈金融生態、金融市場、跨境支付影響深遠,是改變金融格局的“雷神之錘”。手機公司如能整合數字人民幣,將能確保占據未來新金融格局優勢地位。數字人民幣因為是由央行數字貨幣系統直接控制,可以不需要支付公司、XX金融機構,但一定需要手機。
(3)代銷業務一定要持牌經營。互聯網平臺金融業務嚴監管時代,如果要代銷基金、保險產品,基金銷售、基金支付結算、保險經紀等類似牌照一定要獲取。如果要給客戶提供融資服務,一定要有小貸、商業保理等牌照。
(4)要有自營的金融產品。不管是數字信用卡、貸款產品,雖然投入大一些,但自營產品不僅可以確保高毛利,還能夠塑造自己的金融品牌和技術能力。尤其建議做B端,以提升對產業鏈的滲透,增強自身的產業鏈特征。
(5)建議申請個人征信牌照。手機公司掌握龐大規模、悠長歷史的數據,如果可以的話,建議申請個人征信牌照,基于征信牌照對外提供風控等科技服務,讓自身成為金融生態中的基礎設施。
(6)發展精準營銷、投顧、反欺詐、產業鏈金融等金融科技。手機公司的科技實力都不俗,可以外輸金融科技能力賦能行業,既能加強和金融機構的聯系,還能提升非息差收入比例。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