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秦朔朋友圈
10后從小思考的問題,竟然是退休。是孩子們從小學這學那行程安排滿滿的像上班一樣,壓力太大了嗎?還是他們知道的太多,以至于很早就覺得奮斗將無意義?韓劇《頂樓》和國劇《小舍得》,那些極力渲染地愛孩子,為孩子付出到極致,得到的結果又是什么呢?再努力還是也不如你。
大人們對于教育的焦慮,在孩子那里是截然不同的佛系反饋。忽而感慨,這個世界真的是一物降一物,且物極必反。
在這個時代,奮斗和焦慮的含義究竟是什么?
這無疑還是個奮斗的時代。但是奮斗的結果可能會一代不如一代。原來二三十歲能做到的事情,比如上市、當CEO高管、做地方官、總編輯等等諸如此類的奮斗成就,現在在同年齡層想要做到何其難。以前二三十歲成家立業,買房生娃,就是普通的人生程序,如今這個年齡段,結婚率低,離婚率高,生育率低,單身人口數越來越多,而人口負增長時代正式來臨……
這無疑還是個更加焦慮的時代。70后、80后和90后,他們是真正的夾心層,在逼仄的虛擬空間和現實內卷之下,共享同款焦慮,啃同一個娛樂圈的瓜,做著同一個中產的夢,關注同一個熱點,生差不多的二胎,焦慮房子(學區)和孩子……。原來那些大家互不干涉的代際空間相互融合,毫無縫隙;原來大家對問題理解有不同層次,如今各種觀點混作一團,卻難以形成共識。三十年的差異性,被堆疊在輿論空間里,看似平靜,實則洶涌,時常爆發熱點。
1、卵巢紅利。
如果父母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拼命奮斗,不斷抓住機會,積累家業,還是能誕生很多富二代的。會投胎,確實是大本事。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只要懂得積累,就算不能非常富裕,也能家境殷實,創造家族連綿不斷發展的基礎,也讓卵巢紅利可以持續。
2、外企紅利。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人,不僅領子是藍色的,他們喜歡穿的工裝,也是藍色的。改革開放后,他們的衣服才開始斑斕。白領和金領,是西方的舶來品。1951年,米爾斯出版了第一部成名作就叫《白領》,在美國,政府官員、銀行職員、教師、推銷員和辦事員等都是白領的傳統職業。因為有了白領,也就有了中產階級的堅實組成部分。
在中國,上世紀80年代,白領曾特指外企雇員。學術界和社會上普遍使用白領這個概念,則是在90年代末期。也就是說,改革開放帶來了“領子的變遷”,其內在機制是因為對世界開放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一切都是因為生產要素與人的變化而產生的。1978年到2008年,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翻了一番,白領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第一波比較公平的機會和紅利,是外企紅利。外企帶來了新的管理理念、新技術、前沿方法,許多人也因此獲得了高收入和高技能。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外企才開始去魅,因為諸如雷曼兄弟之類的那些大而不倒的企業也會崩潰。外企紅利的高潮,應該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后達到的。
3、早買房紅利及拆遷紅利。
自從1998年房改之后,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這個世紀初,嗅覺靈敏的人們,在各個城市布局自己的房子。比如,2000年,溫州人開始在上海、杭州、蘇州、廈門、北京、寧波、金華等地置業,被稱為“溫州炒房團”。這股浪潮甚至席卷進了校園。筆者印象非常深的是,我上大學的時候,一個學校的風云人物,85后女生,在2003年左右,倒騰了數套房子。
所謂買房趁早,大概就是最好不要晚于2008年置業,那時候北京的朝陽和海淀的均價,不過一萬出頭……那時候根本就沒有“海淀媽媽”,一定程度上,教育焦慮也是房價高企消費力膨脹的產物……
另外,城鎮化也誕生了一個奇特的永遠不會再復制的稀缺群體,即拆遷大戶。
4、國運(體制)紅利。
2008年,雖然BAT等等互聯網巨頭都已經上市,但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全面影響生活和產業的勢頭。所以,我先不談互聯網紅利,先談兩個數據——2008年,考研人數首次過百萬;2009年,國考人數首次突破百萬。這兩個百萬,實際上意味非常深。說明,年輕人對于就業,在困頓、在選擇、在糾結、在轉向……奮斗的壓力在加強。
從1998年高校擴招以來,大量的人力資本經過十年的積累,經過金融危機的壓力測試,它的進步性、局限性,都在被放大。擴招也算是一種教育紅利,但這種紅利會輕易被就業壓力吞噬掉。
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國。中國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強勁了。人們面向世界越來越有底氣。體制紅利,讓紅領誕生了,所謂紅領就是體制內的工作者。很多人選擇體制的安穩,因為有國家保障,有時代特有的稀有的安全感,不會受到任何金融危機的沖擊,不會流離失所。
中國是全球教育企業家之都。2018年,在外語培訓潮中崛起的俞敏洪不再是教育領域的第一,被育兒焦慮中崛起的好未來的張邦鑫超過,2020年,又被做公務員考試培訓的中公教育李永新超過。胡潤曾評價道,很難想象全球教育領域最富有的公司,是做中國公務員考試培訓的。
4、獨角獸紅利(估值紅利)
互聯網的真正崛起,其實是移動互聯網誕生之后,兩微的誕生是標志性事件(2009年微博誕生,2011年微信誕生)。移動互聯網熱潮,一定程度上還合并了政治上的熱潮——“萬眾創業大眾創新”,這讓無數獨角獸在這期間崛起。
獨角獸的崛起,除了誕生了數百位上榜富豪之外,其實也讓不少規模的“無領”,因為股權和期權,實現了部分意義上的財務自由。
紅領是體制內的工作者,而無領則是互聯網從業者,他們愛自由,愛穿黑毛衣和T恤衫。21世紀10年代,互聯網成了大學生就業最好的選擇領域。2020年,收入最高的大學專業薪酬排行榜top10中,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排名前四。2010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從業者為186萬人,2019年為455萬人。
隨著國家發展大健康產業的意志和新冠疫情的影響,除了互聯網,科創板也在創富,制造新富階層,主要利好生物醫藥產業。各種熱門高新技術行業,覆蓋了不少因選對賽道而獲得估值紅利的人。
從外貌上看,你也很難區分誰是70后、80后和90后,70后一樣生著二胎,健身和醫美,使他們保有著良好的外貌狀態。各種雞湯、勵志、療愈,也成了共同的剛需。
70后2.19億、80后2.28億、90后1.75億,這6億多人,差不多一半的中國人,夾心層的主流,是焦慮的主流人群,他們也善于制造話題和輿論。
曾經,代溝是明顯的,大家做著不同的事兒,有明顯的思想觀點分化、職業分化、追求分化。而70后、80后和90后,更像是一致行動人。
他們是真正的夾心層,上有老,下有小,最關心房子和孩子,關心同樣的國際國內問題,啃著同一個娛樂的瓜,被種著同樣的消費的草;他們知道自己被算法畫著像,也甘愿提交自己的信息;他們連二胎都是一起生的,養著相同年齡的娃。他們把二三十年的差距不停融合,創造了共同的競爭話語體系,他們搞教育軍備競賽,掀起了一陣一陣的反復性焦慮。他們是同一個教育體系下的產物,又決定奔赴同一個戰場。
仿佛除了搞錢、搞房子與搞教育,人們都無力再想第四件事。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向了這種最直接的生存與發展中。專注力極強,火力極強,子彈賊多。為了保持自己的中產階層及以上地位,在尋找各種機會和信息,生怕錯過暴富、躍升的機會。圈層固化,內卷,成了頂流的熱詞。而其他方面,又是這樣的撕裂,民粹主義在全球流行,動不動就可以割席分坐。
作協副主席張瑋在寫蘇東坡的《斑斕志》里寫道:“我們這代人的命運,就在不停地追求速度和效率,我們在默許中不停地追趕、喘息,卻以這種提升速度的技能為榮。實際上,我們投入的是一個被速度改變的時空,是一場人類的悲劇。”
誰還會關心星辰大海?人們的未來,還是要仰望星空的,因為地里結的東西有好有壞,接地氣,有時候是有流量,但也有正氣和濁氣之分。
人生路太長了,太多機會、可能性了,人們焦慮,是因為想得到的東西太多,也極其害怕失去。其實人生應該是見過很多世面之后,做一下減法。
焦慮有什么用呢?定定心心地做好每件事,做個不惡不墜的努力研究沉淀的人,就一定能在人生的某個時刻崛起。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尹汝貞,1947年出生,25歲結婚,37歲離婚帶著兩個孩子,48歲東山再起,74歲成為第一個獲得此獎的韓國人。
人生不是三四十歲就結束了,可以一直努力奮斗下去,不問結果,等風來。不要跑太快。要做一輩子的打算。有時候得到就是失去,失去也是獲得。把焦慮僅當作一種社會氛圍,自己隨時可以從這種情緒中逃離。
世界那么大,可以關注的事情那么多,把自己置身于更大的世界里,做更多可能性的事情,才是救贖。
回到文章開頭,也許我們這個時代是焦慮最旺盛、最頂峰的年代,“焦慮達峰”,也是時代之必經,從00后開始,會慢慢變得理性、平和,希望10后及之后,氣定神閑的一代,可以誕生。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