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智元
你是否碰到過行程預估價格30塊,到了目的地發現扣了將近40塊?
早高峰叫車等了1個小時最終還被取消,導致上班遲到?
一樣的行程,一樣的打車軟件,為什么我的車費更貴?
打了無數次車的你是否仍然有很多困惑?
今天這篇文章告訴你一些「平臺背后不為人知、打車的你不得不知」的操作。
去年,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孫金云帶著團隊20幾人在5個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和重慶),專門打車800多次,花費50000元換回了下面這份打車報告。
調研集中在5城,以不同距離(近途:3公里以內,中途:3-10公里,遠途:10公里以上),以及工作日早高峰(7:30-9:30)、晚高峰(17:00-19:30)、日間非高峰(9:30-17:00)、晚間非高峰(19:30-23:00)4個時間段進行了分層抽樣調查。
獲得總樣本836個,有效樣本821個,通過數據分析,最終形成「2020打車報告」。
而且還有一件事要提醒各位:使用越貴的手機,打的車可能還越貴。
打車的蘋果稅,各位蘋果機主都交了
該調研用「一鍵呼叫經濟型+舒適型兩檔后被舒適型車輛接走的訂單比」來判斷「被舒適」的程度。
數據表明,與非蘋果手機用戶相比,蘋果手機用戶的確更容易「被舒適」車輛(比如專車、優享等)司機接單,這一比例是非蘋果手機用戶的3倍。
蘋果和非蘋果手機用戶「被舒適」的訂單比例(微信公眾號「老孫漫話」)
除了通過手機品牌識別,平臺也可能同時關注乘客「手機價格」所透露的信息。
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乘客使用的是蘋果手機,那么就更容易被推薦舒適型車輛;如果乘客不是用蘋果手機,那么就要看他的手機價位,手機價位越高則越有可能被舒適型車輛接走。
大數據殺貴?
用戶手機品牌和價位占「被舒適」訂單的比例(微信公眾號「老孫漫話」)
不僅如此,「蘋果稅」還體現在打車優惠上。
數據表明,蘋果手機用戶平均只能獲得2.07元的優惠,顯著低于非蘋果用戶的4.12元(P<0.01)。除絕對金額外,優惠折扣比依然支持上述結論(P<0.05)。
心疼蘋果機主1分鐘。
打車平臺背后不為人知的操作
怎樣才能最快打到車?
這應該是每個早高峰爭分奪秒的你都想知道的。
調研將點擊確認呼叫后司機確認接單的時間定為「響應時長」,司機接單后到乘客最終上車的時長定為「等待時長」。
結果顯示,北上深三城的響應時長峰值均發生在「早高峰階段」。
早高峰時段響應時長,北京以32.5分鐘高居第一,甩其他4城幾條街。
這32分鐘,耽誤了多少人的全勤獎......
最難的是找司機,一旦有司機接單,等的時間相對就少了很多,等待時長的極值出現在上海晚高峰的13.7分鐘,相比北京的早高峰,這點時間簡直不算什么。
各城市不同時段等待時長對比(分鐘)N=819 (微信公眾號「老孫漫話」)
特區深圳以5.6分鐘的綜合上車時長以及各時段都十分迅捷而領先幾大城市,真是個「說走就走」的城市啊!
各城市綜合上車時長對比(分鐘)N=819 (微信公眾號「老孫漫話」)
那么,平臺打車和街頭揚招出租車兩種方式,哪種能更快上車?
調研結果顯示,除北京外,揚招是各城市打車最快的首選。(團隊在上海調研了美團、首汽、滴滴平臺和揚招4種打車方式)
(微信公眾號「老孫漫話」)
但是平臺給出的時間可以相信嗎?
這是個好問題,因為這份報告確實發現,平臺往往會向乘客呈現比實際更短的等待時間,以此提高乘客等待時的耐心。
5個城市打車預估等待時間全部顯著低于實際等待時間(P<0.05)。
5個城市預估等待、實際等待時間和時間延誤比例(N=646)(微信公眾號「老孫漫話」)
從平臺角度看,以上結論依然成立。
各平臺預估等待、實際等待時間和時間延誤比例(分鐘) N=645 (微信公眾號「老孫漫話」)
在易堵城市和易堵時段,我們會覺得,市場不一致沒什么問題,而這也是平臺給出的常見解釋「交通擁堵」。
然而調查顯示,不管是否在出行高峰時間段,低估等待時間的現象總是普遍存在(P<0.05)。
按理說,平臺掌握了那么多的數據,怎么會全部低估了等候的時間呢?這么巧嗎?
滴滴作為時間延誤比例最大的平臺,在四個不同時段的值均高于平均值,除深夜外,其余三項均呈現顯著差異。
在早高峰的時間延誤比例更是達到47.4%,作為行業龍頭,擁有最豐富的數據和技術團隊,對如此系統性時間延誤打了個大大的問號,對是否涉及「誤導用戶」甚至「用戶欺詐」深表擔憂。
怎樣打車最便宜?
該調查以城市為單位,以完全「相同」的出發地和目的地線路作為基準,對比不同打車軟件中「經濟型」和「傳統揚招」的平均價格差異。
各平臺每公里的打車價格(以乘客實際支付金額計算)的結果顯示,首汽單價最貴,T3單價最便宜。
不同打車軟件每公里價格對比(元/公里)N=819 (微信公眾號「老孫漫話」)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快車的價格與揚招出租車金額相同,均為4元/公里。(稍微補充一句,我們的研究沒有考慮滴滴優享和滴滴上的高端選項“禮橙專車”,那兩個選項的價格都比快車要高,自然也就比揚招更高。)
該報告還給出了每個城市打車最優惠的選擇,大家可以一試!
各城市實測打車優惠策略建議(微信公眾號「老孫漫話」)
有了時間游戲,平臺會玩價格游戲嗎?
報告按不同城市來觀察,除重慶外,打車軟件在上海、成都、北京和深圳4個城市中預估價格和實際支付價格之間都存在顯著差異(P<0.05)。
其中上海是打車軟件價格被「低估」最厲害的城市,實付與預估差異的比值為11.8%,深圳相對另類,實付比預估價格還低了6.5%。特區深圳,也太實誠了吧?
各城市打車軟件低估價格水平對比N=417 (微信公眾號「老孫漫話」)
上海整體低估車費的背后,是各平臺價格的嚴重低估,其中,滴滴的實付預估差異比最高,達18.5%,其次是美團,高出了9.7%,首汽排名第三,為7.6%(P<0.05)。
5大城市中,滴滴和首汽都存在明顯的價格低估現象(P<0.01)。
其中滴滴平臺的實付價格比預估價格平均高了6.7%,首汽平均低估10.9%;但T3、美團和高德并沒有檢驗出明顯的差異;曹操平臺的實付價格卻明顯低于預估價格達21.1%,推測可能是平臺大額優惠補貼所致。
最后,整合調研結果,報告給出了乘客的滿意度模型,模型包含打車價格、等待時長、車輛狀況和擁堵程度四個主要因素。分別反映了乘客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乘坐感受和心理體驗。
乘客-平臺城市滿意度模型(N=819)(微信公眾號「老孫漫話」)
大數據殺熟難防?但也可以見招拆招
不久前,在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中,一個例子引起了很多消費者的共鳴:
「自己開通會員后,發現常點的一家店鋪,配送費由平時的 2 元變為了 6 元。頗感意外的是,作者用另一部沒有開通會員的手機點了同一家店鋪,同一時間配送費依然是2元。」
不僅國內如此,國外的消費平臺也存在類似問題。
早在2000 年,亞馬遜「差別價格實驗」就是「大數據殺熟」起源。
畢竟,當一家公司能夠獲得像亞馬遜一樣多的數據時,它可以在幾乎不需要額外努力的情況下進行一些有趣的實驗。
當時,亞馬遜根據潛在用戶的畫像,終合購物歷史、上網行為等大數據軌跡,對68種DVD 光盤進行差別定價,不同的人群不一樣的價格。
結果是,老用戶「被坑錢了」。
在線差旅、交通出行、在線票務、視頻網站、網絡購物……
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有這樣的感知——怎么越買越貴了?
大數據「殺熟」,已成為諸多網絡平臺企業「難以啟齒」的問題。
但深入思考,這與算法問題密不可分。因為平臺線上交易,其技術基礎是大數據,也就是海量的用戶數據。借用大數據平臺,依據算法形成用戶畫像,「個性定制」式殺你,用戶一般情況下不深究,無法發現被平臺坑了。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對抗「大數據殺熟」呢?
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
「反用戶畫像」。
新智元總結了網絡上的招式,大家可以見招拆招。
卸載app重裝,在某打車軟件中,經上述操作,車費相比卸載前便宜了5到6元,而這就發生在幾分鐘前。這背后的原理是一種「偽裝術」,卸載重裝后,系統會判別你為新用戶,從而進行優惠對待。
只在有優惠券的情況下下單。當系統判別為你是價格敏感用戶時,平臺會選擇將補貼下發給最容易受補貼誘導而轉化消費的用戶。
當然,還可以多找幾個家人、朋友一起試試看,代下單。
其次,還有一個實用的反手操縱。
切斷大數據的去路——取消定位許可、不連接Wi-Fi(特別是某些公共Wi-Fi)等等。
因為網絡會獲取你的信息,如位置相冊等,然后加以分析,對你進行用戶畫像,進行「精準」廣告推送。
我們也能看出,當我們越來越多地享受數據帶給我們的便利服務時,「暗中標好的價格」也如期而至了。
數據安全,是這個社會永遠都不能避開的話題。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