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智元
還記得去年的那封來自時任程序主席Christian Bessiere的郵件拒信嗎:
去年的 Summary Reject 引發了大家的熱烈討論,因為在接收的5147篇論文中,有2191篇被拒稿,拒稿率達到了史無前例的 42%。很多作者還未等 Rebuttle 和終審結果,就已經收到拒稿信。
更有網友開玩笑說:
而今年的 IJCAI-21 已收到5534份摘要投稿,4204份全文投稿。IJCAI 2021和去年一樣實行兩階段評審:Summary reject和Full paper reviewing。
在IJCAI-21中,144份提交因違反IJCAI-21提交政策被拒,Desk Reject(144/4204)為 3.4% ;而在剩下的4060份進入 Summary Reject 審查階段的提交材料中,3058份將進入全文審查階段,Under Review(3058/4204)為72.7% 。?
IJCAI理事會決定,評選張成奇教授為2024年IJCAI大會主席。張成奇是繼楊強和周志華后,進入IJCAI理事會的第三位華人:周志華教授將擔任IJCAI 2021的程序主席(Program Chair),而楊強教授是IJCAI 2019理事會主席(President, Board of Trustees)。
而大會官方公布的時間線表示,2月7日會公布Summary Reject的情況:
今日,我們知悉:IJCAI-21的 Summary Reject階段的拒稿率為23.8%(1002/4204)。
作為評審的第一階段,Summary Reject 的快速審稿流程旨在幫助作者節省修改和重新提交到其他地方的時間。每一篇投稿都被分配給至少10位資深審稿人(AC/ SPC),有些甚至被分配給16位資深審稿人。
每位資深審稿人有10天的時間來評判大約20份提交的論文,然后由SACs(高級區域主席)檢查困難或邊緣的案例。最后,大多數提交的作品至少收到9份Summary Reject評審 (104份提交,8份評審),有些甚至收到16份評審。
本次IJCAI-21采取了一種保守的策略:
只有當至少40%的返回的高級評審投票拒絕時,一份提交才會被Summary Reject ,例如:對于收到9個高級評審的提交,如果至少有4個高級評審投票拒絕,那么它將被拒絕。
在某乎上,我們看到了一位網友對 summary reject 的結果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去年的IJCAI的summaryreject結果遭到了網友的大量吐槽。
在這個階段,論文一般會被發送給幾位 SPC,然后由這些 PC 會花10分鐘左右的時間,根據論文的摘要、總結等部分,對論文情況有一個大概的估計,如果他們認為這篇論文不能進入下一階段,則由領域主席做最終的決定。
類似地, NeurlPS 2020 也有相似的流程:評審引入了 early reject 的機制:所有投稿論文都會先粗略地被看一遍,過濾掉明顯不符合要求的,再進入正式的評審。
引入這種評審機制最初的想法或許是為了應對人工智能領域快速飆升的投稿量,減輕一些審稿人的壓力,但是去年的這種「滅霸式審稿」不可避免的會傷及一些無辜。
對于本次的Summary Reject階段的結果,你有沒有什么看法呢?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