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隕落!痛別黃文虎院士

巨星隕落!痛別黃文虎院士
2022年05月19日 13:05 新浪科技綜合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機械動力學家、哈爾濱工業大學原校長黃文虎同志,于2022年5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6歲。

  黃文虎同志1926年7月22日出生于上海市,1949年畢業于浙江大學電機系,1950年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班學習,畢業后留校工作至今。曾于1983年至1985年擔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195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文虎同志長期致力于一般力學、動力學與控制學科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項重要創新性成果,推動了我國航天器動力學與控制等工程科學的發展,是中國振動工程研究的倡導者和開拓者之一。 曾獲得眾多獎勵,包括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航空航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黃文虎同志任校長期間,明確學校服務航天的發展方向,團結帶領全校師生員工積極進取、繼往開來,為學校進入加速發展快車道打下堅實基礎。

  黃文虎院士為我國航天科技和教育事業奮斗一生。黃文虎院士的逝世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航天工程領域的重大損失!沉痛悼念并深切緬懷黃文虎院士!

  ↑點擊視頻聆聽黃文虎院士的愛國奮斗故事↑ 

  在戰火中堅定科技報國理想

  1926年7月22日,黃文虎出生于上海市一個普通職員的家庭里,不久被父親送回老家浙江永康。由于父親對子女要求嚴格,希望他們都能讀書成才,黃文虎5歲便開始在永康縣讀小學。為了尋求更好的學習條件,10歲時他帶著行李離開家鄉,獨自一人到百里之外的鄰縣金華中學附小住校上學。

  然而,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黃文虎平靜的小學生活和繼續求學的夢想也因日軍的入侵而粉碎。在戰火紛飛中一邊逃難一邊求學的他,在艱苦的環境中立志為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國而奮斗。

  他說:“國家處于危急存亡關頭,只有努力學好本領,才有可能拯救國難。我們這代人都是懷著這樣一顆為國家為民族而努力學習的赤子之心,度過了顛沛流離的求學生活……”

  時代在黃文虎身上刻下深深烙印。1945年抗戰勝利后,黃文虎考入浙江大學電機系。大學畢業后,他毅然選擇科技報國、育人強國這條路,矢志不渝地走了下去。

  “破解科技難題是我最大的幸福!”

  為了實現科技報國之志,新中國成立后的1950年9月,黃文虎懷著“男兒志在四方”的想法,選擇重工業基地東北作為自己的理想之地。

  他告別江南水鄉,來到遙遠的“冰城”哈爾濱,就讀于研究生班。因學校擴大,急需基礎課師資,他服從分配、改換專業成為理論力學研究生,從此和力學與振動事業結下不解之緣。

  伴隨著國家科技的不斷強大和哈工大的一步步發展,黃文虎步履穩健地走在科技強國、科技報國的道路上。他在我國最早創立開展設備故障診斷技術研究,發展了模糊診斷、神經網絡等診斷技術;他在衛星、飛船故障診斷技術可行性研究和原理性實驗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為故障診斷技術在我國航天領域的應用提供了途徑……

  “什么是幸福?對我來說,破解科技難題,那才是什么都比不了的幸福。是哈工大賦予我一次次科研創新的靈魂和動力。”正是對這種“幸福”的執著追求,才使黃文虎成為中國振動工程研究的倡導者和開拓者之一

  教書育人是他一生的事業追求

  在師生心中,黃文虎不僅是一位可親可敬的長者,更是一位切實有為的教育家。他擔任過哈工大校長、第一任研究生院院長,是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之一。他為學校的發展騰飛殫精竭慮,哈工大今日的輝煌凝聚著他的心血。

  “此生所愿艷桃李,路石人梯薦白頭。”作為教育家,黃文虎在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的同時,還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把教書育人當作一生的事業來追求。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以敏銳的思維、嚴謹的學風、高尚的品德創造著尖端領域中一個又一個科研成果,教育著一代又一代年輕科研工作者在研究領域勇往直前。學生們感嘆:跟黃老師學習,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更學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嚴師、慈父、良友”,這就是學生心中的黃文虎。

  傳道、授業、解惑,黃文虎樂在其中。看著一批批學子走上關鍵工作崗位,是他最大的驕傲。他以自己一生的經歷和體會引導著學子的人生之路。

  在一次講座中,他對學子說:“在大學里,除了獲得‘扎實基礎’這粒種子外,還需要獲得‘學會做人’這另一粒種子,只有好好抓住這兩顆種子,才能孕育自己以后人生的茂密森林。”

  黃文虎院士平時酷愛古詩詞文,還酷愛讀書,而且涉獵范圍頗廣。他曾作詩自述并以最后兩句詩寄語年輕人:“冥頑何曾與世爭,讀書偶露小聰明。風云際會酬初志,邊境虛空忝盛名。廉頗老矣詩作飯,淵明歸去筆堪耕。杏壇孺子氣如虎,志在扶搖萬里程。

  斯人乘風已去

  音容笑貌猶在

  黃老師,一路走好!

  圖片 | 資料照片 航天學院提供

  視頻 | 張濱楠 孫毅

  本文轉自哈爾濱工業大學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