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產23天之后,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自動化整車生產線重新開始高速運轉了起來。
根據特斯拉方面公布的信息,復工當日就有8000多人到崗,工廠內的電池、電機模塊正在全速進行生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生產制造高級總監宋鋼向媒體透露,上海市內的許多特斯拉零部件供應商也陸續開始復工復產。
作為當下全球公認的最會自帶流量的新能源車企,上至業內專家、下至普通網友,特斯拉的一舉一動都足以讓人們產生熱議。
畢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先是歐洲的首家工廠——德國柏林工廠GigaBerlin開業大吉,再是美國得克薩斯州超級工廠攜純電動皮卡Cybertruck一并亮相,就已經讓特斯拉成功霸占了全球財經圈和汽車圈的C位。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理所當然地又雙叒叕成了互聯網里的大紅人。畢竟在柏林工廠里化身魔性舞者的勁兒還沒消停,就要飛回得州當西部牛仔,全球各地的網友們,就這樣多了一大段吃瓜素材。
但比起馬斯克在鏡頭面前玩超級變變變,更多人關心的是,特斯拉在亞洲的第二座超級工廠到底花落誰家——或者說,中國哪座城市,會給“特斯拉二廠”安個新戶口?
到底有多少城市想要特斯拉
中國是特斯拉增速最快的地區,也是特斯拉的第二大市場。也正如此,當今年1月馬斯克在特斯拉財報電話會議上拋出“今年將為全球第五座超級工廠選址”的消息時,人們就推測這一座超級工廠“很大概率還是會落地中國”。
今年2月,“特斯拉二廠落戶沈陽”的消息傳遍全網,引發輿論關注。盡管后來被特斯拉辟謠,但在社交媒體上,人們的思維格外活躍,紛紛猜測到底哪座城市會成為特斯拉的下一站:特斯拉好像只否認在沈陽建第二工廠,而不是否認會在中國建第二工廠?
截至目前,車友和公眾們心目中的答案,除了在上海擴建二廠,特斯拉可能進駐的城市有廣州、深圳、重慶、青島、西安、合肥、武漢、沈陽、宜賓等9座。
廣州南沙是呼聲最高的地方。畢竟除了有港口、土地、勞動力,當年特斯拉在中國的第一家工廠選址時,南沙就制定了吸引特斯拉的“T計劃”。
武漢先后參與了小鵬、東風本田新能源、東風高端新能源越野車等一批新能源汽車項目的落戶和運營,現在當然也會動作滿滿。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湖北省的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一份聯合提案,建議“推動特斯拉二號工廠落戶武漢城市圈”。
那些不在名單上的城市,也在摩拳擦掌追捧特斯拉。
天津網友劉先生在政府網站上留言,建議天津“主動洽談特斯拉,為其落戶提供便利條件”。而天津市商務局對此回復稱,“與特斯拉汽車保持密切聯系并積極洽談”。
像是一條大鯰魚,特斯拉成了各座大城市之間競相“捕捉”的對象。
“特斯拉二廠”和馬斯克的生意經
面對外界洶涌澎湃的猜想,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特意在微博上進行溫馨提示:
“最近接到很多媒體關于第二工廠的詢問,恕無法一一回復。敬告大家,目前網絡上關于特斯拉第二工廠選址的信息不屬實。”
畢竟誰都知道特斯拉這條“鯰魚”帶來的良性效益。特斯拉的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上海超級工廠年度交付量達到484130輛,差不多抵得上前一年特斯拉在全球499647輛的年交付量。
值得一提的是,這48.4萬輛從上海超級工廠出產的特斯拉中,有15萬輛打包進了上海港的集裝箱里,搭上萬噸貨輪出口到日韓和歐洲。
一座上海工廠的產量占特斯拉當年全球產能的近半壁江山,也讓特斯拉成為2021年純電細分市場的老大;即便將插電混合動力也歸入其中,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排第一的還是特斯拉。
產能大增的同時也擴大了特斯拉的生產欲望。特斯拉不僅計劃對現有的上海超級工廠進行擴建,2021年10月,馬斯克在特斯拉年度股東大會上,還立下了一個flag——計劃到2030年,特斯拉實現年銷量2000萬輛的目標,并拿下全球汽車市場20%的份額。而目前,全球能夠穩坐年銷量千萬級別位置的只有豐田和大眾兩家老牌車企。
這個flag好立不好做——要實現年銷量2000萬輛的宏大目標,意味著特斯拉必須提前做好擴充產能的準備。但當下的現實是,特斯拉的產能已經跟不上市場的火爆程度,即便是幾個超級工廠緊鑼密鼓加班加點擴大產能,也仍然遠遠不夠。
擴大特斯拉的產能,是馬斯克心目中最迫切的當務之急。/視覺中國
上月啟用的柏林超級工廠就經歷了一波三折的建設歷程,在特斯拉的下一座超級工廠正式啟用之前,上海工廠還需要當很長一段時間的“扛把子”。
上海工廠當然也當得起。據報道,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產值突破1600億元,特斯拉上海工廠就貢獻了超過1500億元,讓上海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鍍了一層金。
面對這筆前景可觀且回報誘人的“經濟賬”,任何一個有實力、有野心的汽車工業城市都無法不動心。
爭奪特斯拉,為什么如此重要
“特斯拉二廠”落戶會給地方帶來可觀的經濟貢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賬本上的數字只是最直觀、最淺層的東西。
當“雙碳”成為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新能源產業變成城市產業競爭的重要賽道,一線新能源車企自然成了市場經濟的香餑餑。
沒有哪個產業能夠一枝獨秀地發展,包括特斯拉。
一份國產特斯拉供應鏈名單顯示,特斯拉的電池、整車沖壓磨具、車身鈑件、內飾、電子設備,都由中國企業提供。《解放日報》此前的一篇文章披露,與特斯拉加州工廠73%零部件本地化率相比,特斯拉上海工廠的零部件本地化率已經超過90%。
圍繞特斯拉,不少上下游供應商在特斯拉超級工廠周邊落戶扎根,打通了一條能夠促進協同發展的產業鏈。據統計,臨港片區集聚的100多家智能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里,有不少是特斯拉的供應商。其中的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也是借助與特斯拉的合作扶搖直上,成為了全球最顯赫的新能源電池廠商。
與此同時,隨著區域化經濟的不斷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城市”的新標簽成了新能源產業之外的另一個時髦標簽——比起新能源汽車產業,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更上一層樓”,將新能源和互聯網科技直接打通,甚至還能參與構建未來城市交通發展。
這對于一些本身就有汽車產業集群的城市來說尤其重要。畢竟努力打造新能源產業矩陣,培育更具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企業,然后再輔以先進科技打造智能駕駛的試驗平臺,幾乎成了城市之間“秀肌肉”的準入條件。
更不用說在“秀肌肉”過程中的人才培養和人才輸出。近幾年,隨著新能源汽車成為馬路上特別常見的新物種,加上智能駕駛汽車技術孵化出殼,不論是造車企業還是互聯網大廠,都對汽車制造相關的人才求賢若渴,“造車新勢力百萬年薪挖角”的新聞已經屢見不鮮。
這當然也少不了擁有汽車專業的地方高校參與其中。尤其是那些實力強勁的高校,直接與造車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將在校內培養的人才直接輸送至企業,為中國汽車產業做大做強作出貢獻。
去年第四屆進博會期間,陶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不僅中國制造的特斯拉車型可以實現近100%的本地化生產率,而且還能夠見證完全由中國團隊獨立設計并生產制造的特斯拉車型行駛在中國的道路上。
公眾之所以愿意猜測特斯拉會在中國哪座城市落戶“二廠”,其實是希望能夠借助特斯拉這條橫渡太平洋而來的“鯰魚”,為中國汽車行業樹立更新穎、更有競爭力的品牌意識,用上下游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看清差距,通過盤活汽車產業的鏈條實現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優勝劣汰,提升全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這對一座城市而言同樣是如此。當一座城市在產業競爭之路上能夠看清楚自己的短板,并通過迭代更新的方式進行自我優化,它所產生的化學反應不僅僅只是寫在賬本上的經濟產值和市場份額;維系一座城市的經濟活力,靠的往往是在優化短板過程中不斷形成的產業集群,從而促進城市之間的良性競爭——無論在這其中,是否會有像特斯拉一樣的“鯰魚”在攪動整個行業。
這也才是我們應該從全球城市爭奪特斯拉之中明白的道理。
爭奪特斯拉,中國城市的新能源暗戰 螺旋實驗室 2022-3-22
9城競奪!誰能最終拿下特斯拉第二工廠? 國民經略 2022-2-16
特斯拉“上海速度”超越“美國速度”,靠什么? 上觀新聞 2022-2-8
爭搶特斯拉第二工廠,誰更有優勢 中國汽車報 2021-11-20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