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下飛機”,490億蒸發了

“剛下飛機”,490億蒸發了
2022年04月24日 18:30 南風窗鹽財經

  作者 | 寇大庸  編輯 | 一刀

  2021年,正值知乎運營十周年,這個中國最大的在線問答社區成功登陸美股,人們對它的未來寄予厚望。

  但僅僅一年過后,知乎的股價就已經跌了近90%。從最高時的每股13.8美元跌至1.56美元,總市值也從最高峰的90億美元,狂跌至10億美元左右,蒸發金額折合人民幣超過490億元。

  “為了應對更復雜的情況”,知乎謀求在港股雙重主要上市,這種上市方式可以同時擁有兩個上市地的同等上市地位,知乎在港股發行的2600萬股份都是老股東出售的舊股,其中有創新工場、啟明創投、賽富投資基金和今日資本等知名機構,這些機構的退出,讓這次上市有些英雄遲暮的悲涼感。

知乎港股招股書知乎港股招股書

  另一頭,就在登陸港股前不久,美國監管機構宣布將知乎納入臨時退市清單。知乎對此回應道:“我公司已完成在香港的雙重主要上市,后續會密切關注進展,該事件對知乎影響有限。“

  但市場反應比知乎預料的大。就在4月22日知乎正式登陸港股的當日,知乎收盤價為24.5港元/股,比招股價跌了23.5%。

  一連串的事件讓知乎CEO周源在知乎發文感概:“暫時忘記資本市場吧,冬天要鍛煉身體啊。”

  泥沙俱下

  從最新財報數據來看,知乎的營收和虧損都在增長,2021年,知乎營收29.59億元,同比增長119%,而在2019年,這一數字僅6.7億元,知乎的增長速度其實不低。

  然而,與營收相對的是虧損也在快速增長,2021年的凈虧損為12.99億元,同比擴大151%,知乎對此解釋道,這是建設內容生態系統所進行的投入,CEO周源表示,“今年會有減虧的目標。”

知乎三年營收虧損數據(圖源:知乎招股書)知乎三年營收虧損數據(圖源:知乎招股書)

  周源在公開文章中提到,在黑天鵝和灰犀牛頻發的當下,“穿越周期”,成為他最關心的事情之一。

  他找到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將“社區生態”放在第一位,以此為起點,穿越周期。

  然而,這恰好是目前知乎最被詬病的一件事情。

  不少知乎的老用戶都認為,知乎的生態正在被破壞。所謂被破壞的生態,指的是專業、開放、包容的知識分享氛圍。

  2011年知乎剛上線時,采取邀請注冊制,當中不乏馬化騰、徐小平、李開復等商界大佬。吸引來的也是各行各業能力出眾的用戶,以至于知乎被調侃為“人均985”,是一個精英氣息十分濃厚的社區。

馬化騰的知乎主頁馬化騰的知乎主頁

  早期知乎的問答質量的確很高,無論是科技、人文還是商業領域,都能看到相當專業的回答,用戶間的交流和探討也很深入,甚至延伸至線下。“謝邀”,這句知乎用戶都熟悉的開場白,既成為知乎的傳統,也是這種良好的交流氛圍的體現。

  如果知乎不在意商業化,那么也許還能保持小眾社區的規模,這種氛圍還能留著住。但是,知乎選擇了商業化,那么,爭取更多的用戶,就成了必然。

  2013年,知乎開放注冊,隨后,用戶數量井噴。到了2017年,個人注冊用戶總數就已超過1億,日活用戶超過2600萬。

  用戶數量的急速增長,很快稀釋了知乎的精英濃度。不僅問題變得無聊,回答也變得越來越淺薄,知乎逐漸從一個知識問答平臺變成了一個灌水論壇。更重要的是,知乎的“社區性“在逐漸淡化,而從問答社區變成為一個問答平臺,用戶再難感受到一種清晰的社區價值觀。

  這使得高質量用戶開始流失,高質量內容開始減少,而被一些質量較低、甚至有些粗俗的內容填充。“人均985”也逐漸從一項描述,變為一項嘲諷。

在知乎搜索“知乎人均985”在知乎搜索“知乎人均985”

  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知乎的商業化之路。CEO周源說“本質上,社區生態既是生產和消費內容的方式,也是構建商業的模式。我們看到了在好的社區生態中不斷涌現出好內容,我們也看到了在好內容的推動下,商業活動也才能持續進行。”

  但與更專業的知識付費平臺相比,知乎要考慮的東西更多,因為它是一個開放式的具有社區屬性的問答平臺,內容生產極度依賴用戶的產出能力與產出意愿,這是沒有社區屬性的知識付費平臺所不需要考慮的問題,其他平臺只需要找到大咖制作高質量的內容即可。

  因此,一旦知乎的內容開始注水,含金量降低,它的專業性就會受到用戶質疑,從而改變用戶結構,隨之陷入內容領域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對于把社區生態看得很重的知乎來說,這一點似乎還沒看到有效的解決之道。

  做不起來的視頻

  短視頻的出現,對整個互聯網內容生態造成了劇烈的沖擊,視頻,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用戶的注意力。知乎也想抓住這波浪潮,實現新的突破。

  但是這條路,走得并不順暢。僅在今年,知乎就已經傳出了3次視頻部門裁員的傳聞。雖然每次都被否認,但是知乎視頻業務增長乏力,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種種跡象表明,知乎的視頻業務走的很倉促。

APP Store對知乎的評價(圖源:網易新聞)APP Store對知乎的評價(圖源:網易新聞)

  據界面新聞報道,部分知乎離職員工認為,當初知乎做視頻像是一個拍腦門的決定,產品方向不明確,團隊成員也一換再換。

  據報道,2021年,知乎高層要求年底知乎視頻的每日播放量要達到9000多萬。但在年初,這一數據僅為2000多萬,一年時間要翻3倍,這讓不少員工覺得根本無法實現。

  數據也印證了這點。2018年,知乎調整了APP的首頁結構,新增了視頻專區。但是這些3-5分鐘的短視頻,和抖音、西瓜視頻等平臺的內容區別不大,效果一直不溫不火。直到現在,用戶能刷到的視頻的點贊、轉發數量大多數都停留在三位數以內。

點開知乎,推薦的視頻轉贊評平均個位數(圖源:軟件內截圖)點開知乎,推薦的視頻轉贊評平均個位數(圖源:軟件內截圖)

  團隊方面的問題也很大,據悉,為了在短期內實現視頻業務的發展,知乎從其他公司挖走了大量的員工,這些人把其他大廠的文化帶了進來,對知乎原有的價值觀造成沖擊,使得新老員工隔閡明顯,團隊凝聚力不高。

  這些因素造成的合力,使知乎視頻一直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位置。不過,這些經營層面的問題雖是知乎業務發展受阻的直接原因,但并不觸及根本。

  視頻載體與知乎平臺性質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才是關鍵。

  結構性沖突

  知乎是一個問答平臺,用戶來這是為了看到有用的知識和信息。

  而視頻的這種信息載體,與知乎的平臺性質有著結構性的沖突。

  本質上來說,文字是一種空間載體,視頻是一種時間載體,前者的自由度很大,讀者可以讀得很快,也可以讀得很慢,甚至還能跳著讀、重讀,但視頻則不一樣,作為一種時間載體,它受限于時間的節奏。

  視頻內容不可預覽、不可跳接,就連閱讀速度也受到身體機能限制,最多二倍速,再快就聽不清了。

  在知乎,用戶更關心的還是獲取知識的便捷性、準確性,這一點,視頻不如文字。

在軟件商店搜索知乎,相關吐槽聚焦于視頻和社區環境在軟件商店搜索知乎,相關吐槽聚焦于視頻和社區環境

  誠然,視頻的形式更加鮮活,它的表現力更強,但“鮮活”,對知識內容的重要性,不及娛樂、體育等內容。這一點,可以從視頻內容的生產數量看出來。

  據卡思數據報告顯示,短視頻在不同領域的垂直占比很不均衡,排名前五的是生活資訊、少兒、搞笑、時尚美妝、美食。但這些都與知乎知識分享社區的調性不符。

  此外,視頻這種載體與知乎平臺的底層運作邏輯是沖突的。知乎一貫采取的“問答”的內容生產形式,本質上是一種雙向互動,它對開放、共享、交流的要求很高。

  但視頻單向信息宣發的性質更強,它更適用于一種中心化的傳播。

  只要知乎還將自身定位為一個問答社區,那么文字,就是滿足用戶需求的最便利的一種載體。

  這種結構性的沖突,可能不是靠經營就能改變的。

  “人在美國,剛下飛機”,知乎的梗,也是它走過的那些路的寫照:國際資本,國際精英,最好的學歷和最高的薪酬,關于一個成年人所有想得到的精英元素,或真或假,都匯聚到社區的那些ID之中。與此同時,在激烈的社會結構變動時代,知乎讓很多人一度在信息和認知上,跑步實現了“階層跨越”,善莫大焉。

  然而,如何將“高大上”變成利潤,變成資本的持續認可,依然任重道遠。

知乎
相關專題: 知乎赴港上市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