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科技 楊雪梅
編輯|韓大鵬
融資16億,1個半月簽約6000家意向加盟商……陸正耀也來湊熱鬧的預制菜賽道到底有多火熱?
近日,因疫情影響疊加需求增大,預制菜產業不斷發酵,相關板塊整體持續走強。4月11日,味知香、千味央廚、海欣食品三股接連封上漲停,國聯水產、益客食品、得利斯、安井食品等預制菜概念股紛紛跟漲。4月16日,由多個政府部門指導、支持的中國預制菜產業聯盟正式成立,是首個全國公益性預制菜行業自律組織。
同時,與預制菜相關的創業公司也在更早之前進入這個賽道。今年1月以來,前瑞幸董事長陸正耀的再創業項目由小面轉為預制菜“舌尖英雄”,計劃5個月內落地3000家門店,近日更是展開大范圍廣告鋪設。
這個原來在B端滲透的行業,如今瞄向了C端消費者,從年夜飯到疫情帶來的囤貨需求旺盛,預制菜再次迎來市場關注。但是,風口之下、資本涌入布局的背后,預制菜的C端消費需求真的長期存在嗎?預制菜又如何才能在年輕人的餐桌上長期占據一席之地?
玩家眾多,但缺乏頭部品牌
2021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也開始進入預制菜賽道,今年更是持續火熱。
近日,煌上煌宣布公司控股股東煌上煌集團的江西新煌廚餐飲有限公司目前正在計劃做預制菜;安井食品也在前不久宣布將收購凍品先生為全資子公司,進一步布局預制菜領域。而全聚德、海底撈、西貝、眉州東坡等知名餐企也早已開始布局這一領域。
除了傳統餐飲企業,垂直領域的預制菜企業也快速成長,去年,“預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在A股主板上市,尋味獅、三餐有料先后拿到融資。而今年以來,陸正耀的創業項目已經從小面轉向預制菜,其投資的預制菜品牌“舌尖工坊”更名為“舌尖英雄”,并于今年1月在北京開出首家門店。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是中國預制菜投融資的高峰期,多個品牌先后完成了百萬元級別以上融資。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預計保持20%以上增速,并有望在2023年突破5000億元。
總的來說, 預制菜行業的玩家主要分為專業預制菜企業,如味知香、舌尖英雄;傳統餐飲企業,如海底撈、西貝等;零售平臺,如盒馬、叮咚買菜;以及農牧水產類食品企業和速凍食品企業,如安井食品等。不同類型的參與者,以不同的產品模式和渠道模式切入市場,也各有優勢和痛點。
從天眼查數據來看,全國現有67534家預制菜相關企業。2014年開始,預制菜企業注冊數量迅速上升,在2020年達到高峰,為10862家。截至2021年,全國共有預制菜相關上市公司145 家。
但這一市場目前玩家眾多但缺乏全國性品牌。
死在生鮮O2O寒冬里的早期預制菜
目前市面上的預制菜,根據“需要加工的程度”主要分為即食食品、即熱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前兩者相對畢竟常見,比如速凍水餃、自嗨鍋。即烹食品如料理包,即配食品則主要以半成品凈菜為主。
預制菜早期以售賣半成品凈菜試圖打入年輕人的廚房。預定或購買洗切好的蔬菜和配料,只需要回家炒制即可。早期創業企業如青年菜君、我廚等,切入的是當時火熱的生鮮和O2O賽道。
但最終因為經營困難先后關閉,其中青年菜君因為供應鏈升級布局投入巨大,資金鏈斷裂,宣告破產清算。我廚也因為持續燒錢、訂單量下跌,難以為繼。
投資人張瑋后來在復盤青年菜君項目時表示,歸根到底,沒有真正把懶人經濟做到極致。畢竟對于吃,中國人的一餐比西方會更復雜,中國不僅有選擇多樣的餐館還有極其便利的外賣。
青年菜君這類模式解決的問題僅僅是免去了洗、擇、切、配等食材加工步驟,將口味盡可能做到標準化,簡言之提高了消費者做菜的效率。但本質還是要消費者自己做菜,甚至比起外賣,他們還要自己洗碗。
這遠不夠方便,也不夠實惠。很多年輕人覺得,我與其花這么多錢最后還得自己做,為何不直接花更少的錢自己買菜呢。
2015、2016年前后,無數類似的創業項目凋零在了寒冬里,青年菜君的故事也留給生鮮及預制菜領域后來者更多的思考。
今天,隨著消費升級、物流產業發展、疫情催生需求旺盛,以及很多傳統餐飲也借此尋找新出路,以緩解疫情常態化下的經營困難問題,種種因素,帶動了預制菜行業的增長。預制菜迎來了黃金時代。
不過,雖然市場環境利好,但價格、供應鏈、資金鏈、物流等青年菜君們曾面臨的問題,舌尖英雄們也同樣要面對。
價格、衛生、口味,預制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于一個行業來說,期待風口,也最怕風口,因為風口過去,泡沫會涌現。
而當下火熱的預制菜賽道,會形成廣闊的藍海,還是僅疫情下的一時之需?
實際上,早期預制菜的主要客戶還是B端,如餐館、酒店、外賣店等 ,而近年來隨著消費升級、疫情影響,C端市場不斷崛起,現如今似乎已成為新的“兵家必爭之地”。
疫情催生因素之外,C端真的有需求嗎?能否撐起數千億元的市場藍海?
當下,C端市場的評價還呈兩級分化的趨勢,對于口味標準化的問題消費者也存在不同態度。
有人表示,預制菜不夠健康更沒靈魂,與其花錢買半成品,還不如自己買更便宜的原料自己烹飪;也有人認為,去餐廳吃的是師傅的手藝,有時甚至是看環境,貴點也無所謂,預制菜口味沒有特色,性價比還不高。但有人也認為,對于不會做飯的家庭或者個人來說,吃外賣成本高,預制菜經濟又安全。
價格問題、食品安全把控,以及后期的口味創新,是這個領域面臨的幾大難點。
一位消費者小劉告訴新浪科技,自己曾在一家連鎖餐飲店的外賣中吃出了頭發,聯系客服得到的回復是,可能是料理包里的頭發,店內制作環節不可能出現這種問題。最終這家店為該單做了退款,但小劉心中卻膈應了好久,更是對料理包這類商品產生了排斥心理。
同時,面向C端的預制菜的價格目前還居高不下,此前半成品凈菜的價格也不便宜。價格門檻進一步限制了預制菜走入普通家庭的餐桌,以及形成可持續的消費行為。
此外,原材料或加工配套、冷鏈倉儲及物流能力、渠道能力等條件,決定著預制菜企業的市場地位和發展程度。目前預制菜正處于快速發展初期,行業空間廣闊,但競爭也激烈,企業的資金鏈和產銷能力,將決定其持續發展。
但預制菜確實會成為未來餐飲的一種主流趨勢。即使C端需求不爆發、難持續,B端的外賣、餐廳也會被進一步滲透。對于餐飲企業來說,使用預制菜可以減少人工成本,縮小后廚面積,提升出餐效率,保證產品口味穩定,提升食品安全質量保證。
疫情影響下,餐飲企業面臨生存難題,降本提效是第一要務,這也推動預制菜在B端進一步滲透。
國海證券研報預測,2026年預制菜行業規模有望達4291億元,2021-2026年CAGR達到15%,B端規模CAGR為14%,C端規模CAGR為25%。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指出,預制菜在疫情結束和社交恢復以后預制菜的消費可能會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會不改消費便利化趨勢之下,預制菜市場不斷發展與擴大的基本面。因此,建立行業標準,提升食品安全以及完善與之配套的冷鏈、保溫物流體系以提升預制菜的體驗感和消費意愿,應該是形成長效促消費機制,真正促進消費升級的著力點和著眼點。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