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內容要從1994年講起。當年1月17日,一場6.6級的大地震襲擊了洛杉磯,多人不幸并造成大面積停電。當晚,很多居民在黑暗中向911報警,稱在夜空中看到了怪物:天上出現了一條巨大的銀色飄帶!
事實上,那不過是夜空中的銀河。
雖然她每天都與我們相伴,但由于光污染,很多人尤其是都市里的人們,并沒有見過她的真容,還當成怪物報警,真是可悲可嘆!
類似的故事也曾發生在多倫多,2003年的一次北美大停電,使當地人看到了夢中的銀河與星海。
2007年,澳大利亞悉尼市,開展了一項活動,全市約有超過220萬戶的家庭和企業關閉燈源和電器一小時。這一小時節省下來的電足夠20萬臺電視機用1小時,5萬輛車跑1小時,而且很多市民反映,當晚看到的星星比平時多了幾倍——這就是“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活動的開端。
從此,每年三月最后一個星期六的晚上20:30,成了全球人的一個約定——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一小時。
2022年“地球一小時”活動即在今晚:3月26日晚8:30。
來看幾張往年“地球一小時”中關燈前后的對比畫面:
來自德國的:
來自澳大利亞的:
————— / 暗夜保護 / —————
“地球一小時”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提出的一項全球性節能活動,旨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星空與此活動也高度相關,不僅是可以將銀河歸還我們,更有利于暗夜保護意識的推廣。
數據顯示:地球夜晚的亮度在以每年2%的速度遞增,現在全世界已有80%的人無法看到銀河!
暗夜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寶貴自然資源。除了讓子孫后代看到自然的星空和銀河,暗夜保護的意義還在于保護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在一定意義上講,暗夜就是原生態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
過去30億年來,地球上的生命以一種由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照明所產生的光明和黑暗的節奏而存在。現在,人類活動導致人造光過多過濫,除了正常生活所需,大量不必要的人造光正在破壞自然的晝夜模式,改變環境的微妙平衡。這不僅讓人類難以看到夜空的滿天繁星,還增加了能源消耗、破壞生態系統,對野生動植物(特別是遷徙物種)和人體健康都帶來了危害。
保護暗夜與人類活動并不矛盾,并不是“不許百姓點燈”,而是根據實際需要科學照明,對光照亮度、光源布局等科學規劃,做到既不影響生活,又不影響夜空。比如很多景區動不動就往天上打強光,其實既不美觀,又浪費能源,還破壞了暗夜生態。
英國克塞特大學的Kevin Gaston 教授說:“人類對我們自己施加了不正常的光照……通常,當我們想到人類如何破壞環境時,修復或逆轉是一件代價高昂的事情。但對于光來說,我們只需要把它用在我們需要的地方,而不是把它浪費在我們不需要的地方。”
下面小編組織幾組星聯CSVA星空攝影師的作品,帶大家一起來看看暗夜與亮夜,星空的變化:
師戴建峰,拍攝于浙江開化。上圖關燈前星光稀少,下圖關燈后銀河出現。
▲星聯CSVA攝影師王晉,2020年雙子座流星雨期間拍攝于云南省瀘沽湖。這是延時攝影照片中的兩幀。照片左邊最亮的地方,是瀘沽湖光污染最大的大洛水村,在拍攝期間經歷了30秒的短暫意外停電,恰好被攝影師的相機記錄下來,通過相機同樣的曝光參數、同樣的后期調色手法,才發現停電前后瀘沽湖的天空對比是如此明顯。
▲星聯CSVA攝影師蔡胤霖,拍攝于平潭仙人井。上圖拍攝于2019年7月30日,100×堆棧降噪;下圖拍攝于2019年5月4日,100×堆棧降噪。同樣的海域,在不同的光害下,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銀河。
燈光是人類生活必要的,但并不是所有燈光都是必要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光污染日趨嚴重,能耗越來越大,漫天繁星也越來越少。
關掉不必要的照明,不只是節能,也能保護我們頭頂那片星光。在此,星聯CSVA向大家發出倡議:減少不必要的人造光源,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星空!
就從今晚熄燈一小時做起吧。
————— / END / —————
本文轉自星聯CSVA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