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審核專家:尹鐵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機場院區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
不同于精力旺盛的“卷王”,這個世界上還存在一種生物叫“倦王”,他們經常感到疲憊,乏力,精神不振,即使是睡到第二天中午才起來,起床后也是一副困倦的模樣。
WTO明確提出:疲勞已成為現今社會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那究竟人為什么會感覺到疲勞,要怎么做才能消除疲勞,更好的快樂打工生活呢?
什么是疲勞?
疲勞 (fatigue) 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現象,目前國內外沒有一種統一的定義,可以認為是機體為維持生命或健康所表現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 是體力或腦力消耗過多而需要休整的一種生理狀態, 同時又是某些疾病狀態下,作為癥狀出現的一種病理結果。
“疲勞”是人們的主觀感受,導致疲勞產生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作業強度與持續時間
老師布置一大堆作業/領導發來一大堆資料/考試前一大堆書沒看的時候,光是想象到上述場景,還沒等動手解決這些事情,內心便已經陷入一種深深的疲憊感。因為聰明的大腦已經提前感知到了,它將持續進行高強度的“女媧補天”。或者在長時間進行劇烈運動以后,身體也會感受到疲勞。
作業速度
根據研究表明,作業的速度越高越容易產生疲憊困頓的感覺。根據勞動定額學,每種作業都有一種最佳工作速度,在這個速度下勞動,人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持續工作而不感到疲勞,但一旦超出這個速度,人就容易疲勞。
作業態度
當你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往往樂此不疲,而當你被迫做一件不感興趣的事情時,這個時候往往更容易感到身心俱疲,這就是作業態度的影響。疲勞的動機理論認為只有當人達到一定的動機水平時,分配到的能量才能得到釋放,當分配的能量耗盡時,人就會感到疲勞。
所以,當你認識到你是自愿來上學或者工作的時候,或許就能更輕松地學習和工作。
作業時刻
在什么時間進行作業也會影響疲勞的產生和感受疲勞的程度。我們常說的“云雀”型人更傾向于早睡早起,“貓頭鷹”型人傾向于晚睡晚起。可見,選對工作的時刻對預防疲勞、提高效率來說很重要!
作業環境
不合適的照明條件、濕度、溫度、噪聲、粉塵等都會增加作業人員的精神與肉體負擔,造成疲勞感。
疲勞是怎么產生的?
有研究表明,疲勞的感覺是一些特殊物質產生的,比如乳酸、氨、尿素等,這些物質就是“疲勞毒素”。
《植物多酚緩解運動疲勞作用機制研究進展》
>>>>疲勞毒素到底是怎么產生的?
運動疲勞產生機制主要包括氧化應激(活性氧(ROS)增多)、能量水平的降低、骨骼肌中的底物消耗或代謝(如乳酸、血清尿素氮等)累積、炎癥因子水平上升等,它們與肌肉和中樞神經系統內各種物質作用導致肌體疲勞。
氧化應激是因為機體內活性氧的產生與內源性抗氧化防御系統的活性之間的平衡失衡導致的,活性氧能夠引起脂質、蛋白質和核酸的氧化,從而造成機體細胞膜損壞。
在運動過程中,機體代謝增強導致耗氧量增加,大量的自由基會使機體內脂質、蛋白質、DNA等細胞大分子遭到攻擊,破壞體內氧化還原系統的穩定性,從而使具有抗氧化應激能力的蛋白質和核酸功能喪失,致使細胞凋亡和肌肉等組織器官功能遭到破壞,最終引發機體的疲勞感。
>>>>過度疲勞癥狀
除了運動疲勞以外,還有工作疲勞所導致的視覺疲勞、肌肉疲勞(頸部、肩部、腰部疲勞)和心理疲勞。當這些疲勞得不到及時緩解,過度疲勞時,經過累積就會逐漸轉化為慢性疲勞綜合征和過勞死等。
可以表現為以下癥狀:
眼睛酸澀、發脹、視力模糊
失眠、睡醒了還困
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精神不振、頭昏腦漲、四肢無力
食欲減退
咽喉不適,心肌梗塞、腦出血等
怎么緩解疲勞?
根據疲勞的產生機制不難得出:提高機體抗氧化應激能力、抗炎能力、及時補充能量、清除自由基及代謝物等,是恢復運動能力的有效方法。而補充營養、及時休息、保證睡眠等則對工作疲勞有緩解。
以下為大家總結一些緩解疲勞的小妙招:
1、喝茶
多酚類物質可以發送信號調節氧化應激、能量水平、底物代謝及炎癥反應,產生抗疲勞效應,如茶葉中的茶多酚。咖啡雖然也能提神,但因為咖啡多刺激性,過多攝入容易老化皮膚,所以換做茶水比較好。
2、保證充足且規律的睡眠
缺啥補啥,讓大腦好好放松,進入睡眠“省電模式”,保證充足的睡眠。
3、工作中適當摸魚休息
每工作一段時間,有意識地進行休息恢復,放松眼睛,如冥想、音樂、繪畫、散步、泡澡等,幫助解除生理疲勞。
4、科學健身
可以通過科學健身進行調理,進行有氧運動,如:慢跑、打球、爬山等。
5、飲食補充
注意飲食營養的搭配,給腸胃減負。多吃含蛋白質、脂肪和豐富的B族維生素食物,如豆腐、牛奶、魚肉類,多吃蔬菜和水果,以減輕疲勞感。也可以多喝水,體液流失也會造成嚴重的疲勞感,所以一定要“多喝熱水”。
如果當你在充分休息、營養供給充足的情況下, 仍感到疲勞沒有得到緩解, 并且這種感覺超過了3個月, 那最好到醫院做檢查,咨詢專業醫生, 及時進行相關的診斷和治療。
原標題:我太累了,因為我中毒了!!
來源: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編輯:just_iu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