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IT時報
2022 年新年伊始,蘋果成為全球首個市值達到3萬億美元的公司,其市值規模排名世界前五大經濟體,“蘋果帝國”當之無愧。
孤獨求敗之下,人們不禁要問,蘋果的天花板究竟在哪里?蘋果汽車(Apple Car)無疑是最大變量。蒂姆·庫克想要推動3萬億帝國繼續前進,蘋果汽車提供的“推力”不可或缺。
近來,關于蘋果造車的傳聞一條緊似一條。最新消息顯示,蘋果已向東亞地區多個供應鏈廠商提出零部件生產要求,原計劃2025年上市的蘋果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有望提前至今年9月問世。
也就是說,也許只要再等9個月時間,我們就能下單訂購一輛貨真價實的Apple Car了!
興奮歸興奮,但這張蘋果匆匆忙忙交出的考卷會讓人滿意嗎?Apple Car在核心技術研發、供應鏈掌控、產品創新上能創造神奇嗎?
遺憾的是,在自動駕駛、電池等新電動汽車核心技術上,蘋果公司目前并沒有可靠和深厚的積累,如果不潛心磨劍,初代Apple Car將很難成為一款真正的創新產品,即便銷量長虹,也僅僅是在消費蘋果公司頂級的品牌忠誠度。
汽車這個特殊的產品品類一直是蘋果公司發展歷程中最痛的傷疤之一。早在2013年,蘋果便宣布進軍汽車領域。2014年,大家熟悉的CarPlay面世,并適配進入海量汽車,與用戶手中的iPhone無縫連接。最為命運多舛的是,蘋果曾經秘密啟動的電動汽車開發計劃,該計劃曾被命名為“泰坦(Project Titan)”,遭受核心團隊分崩離析、項目擱淺等慘痛經歷,錯失入局電動車市場完美時機,并讓特斯拉“發育”成許多人心目中最有能力挑戰蘋果的科技公司。
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如果蘋果公司在今年趕鴨子上架發布其汽車新品,那么這或許會是一個令人遺憾的決定。作為全球科技企業翹楚,正當所有人篤信“風口理論”,快速甚至瘋狂地迭代發布新品時,蘋果應該扮演最冷靜的角色。
出招,即大招。
蘋果公司最核心的產品iPhone的成功,并不在于把握住哪個風口,而是重新定義智能手機和用戶體驗;當每年秋季新iPhone面對全球消費者如約而至的時候,蘋果靠的是芯片、生態等領域堆建起的無法逾越的能力壁壘;蘋果之所以成為一個“富可敵國”的公司,靠的是強大到偏執的供應鏈掌控力,以及自研核心技術帶來的超高附加值。
如果缺了上述任何一個條件,Apple Car將很可能成為一輛披著蘋果外殼的令人乏味的新品,外觀設計等顯性化創新將成為吸引消費者購買的、略顯無聊的噱頭。這似乎走回了蘋果已離職前“二號人物”安格拉·阿倫茨的老路,這位來自Burberry的時尚“女魔頭”并不是蘋果的“真命天女”。
蘋果絕對是一家科技公司。毫無疑問,Apple Car將是一款非常漂亮的新車,問題是它能不能擁有蘋果的、令人驕傲的基因,或者用通俗點的話來說——絕對的差異化競爭力和技術壁壘。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例如在當前的全球手機行業,如果有哪個手機廠商想尋找一家光學鏡頭廠商合作來提升影像實力,那么它很可能將無功而返。因為光學鏡頭供應鏈已經提供不了更多選擇,徠卡與華為、蔡氏與vivo、哈蘇與一加均已達成戰略協議,新入局者根本沒有空間。
蘋果在汽車市場也面臨類似的窘境,核心技術和零配件供應鏈市場早已被特斯拉和中國造車新勢力瓜分殆盡,蘋果很難找到對等的合作伙伴,如電池方面,蘋果就很難挖掘到足夠優秀和特別的供應商。在關鍵領域自動駕駛等核心技術上,蘋果也缺乏足夠積累,拋開所有技術細節不談,電動汽車廠商擁有的海量駕駛數據就是蘋果所缺乏的,這些數據本身也是難以逾越的門檻。
庫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透露過,蘋果非常關注自動駕駛。蘋果CEO極為罕見地分享了蘋果公司未來發力的主要方向,汽車成為蘋果公司的“陽謀”。
回過頭來看看蘋果汽車團隊的高管們,監督Apple Car開發的負責人John Giannandrea來自蘋果人工智能部門,而Apple Watch團隊的Kevin Lynch也成為汽車團隊的高管之一,在原有團隊散伙之后,這樣的管理層多少會有些讓人擔心。
慢工出細活是蘋果一貫的處事風格,如今心急火燎地推出汽車新品,多少有些讓人大跌眼鏡。
如果以此來分析蘋果公司的動機,可以推測出兩種思維模式。
一種是,趁著目前電動車市場火熱,不能再給特斯拉留下繼續發展壯大的時間窗口,此時蘋果汽車趁勢而上,憑借無與倫比的品牌影響力,收獲一大批用戶;另一種則是,目前電動車市場面臨電池等關鍵技術瓶頸,自動駕駛場景也仍處在成熟期,這正好給了蘋果汽車“退而結網”的時機,讓蘋果能夠在關鍵技術上扎實創新,實現自研可控,并借助強大的生態系統,對汽車產品和市場展現足夠的掌控力。
手機,是全球第一科技消費品;汽車,是全球第一工業消費品。蘋果正在悄然開啟一個新的時代,有機構預測,電動汽車新品的發布將能為蘋果公司帶來萬億美元的估值貢獻。
最新消息,蘋果心心念念的5G芯片終于有著落了。在不惜與高通“大打出手”,打起世紀官司并落敗,幾經坎坷蘋果自研的5G調制解調器芯片已經開始在臺積電試產,預計2023年規模商用于iPhone、iPad等產品中。在核心元器件和技術上,蘋果一直都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傳統,不習慣像騰訊那樣將自己的“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
在1噸多重的汽車機身中,蘋果最有可能創造價值的仍是芯片,在智能終端領域保持芯片技術領先的蘋果,有能力推出由神經網絡處理器組成、擁有強大AI能力的汽車芯片處理器。“以芯入車”將是蘋果最合理、最可行、也最高效的技術路徑,對此,我們所有人都將拭目以待。
2007年,第一代iPhone上市,比全球第一款智能手機問世晚了十多年;如今,第一代蘋果汽車上市,晚幾年又何妨!
作者/IT時報記者 王昕
編輯/郝俊慧 挨踢妹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