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果殼
“哎喲!你快過來看這個!”
每當耳邊傳來室友說的這句話,我就知道這個人一定又是看到了誰家的小貓咪。
“太可愛啦!”室友雀躍地說著,憐愛之情都快要從眼睛里涌出來。
我完全能領略貓咪惹人喜愛的點。大眼睛、小鼻頭和毛茸茸的圓臉——按照動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茲(Konrad Lorenz)那流傳已久的觀點,這些特征湊在一起就是可愛加強版的人類幼崽,看一眼就能讓人母性大發,希望照顧它們[1]。
但無論被“可愛”觸發的保護欲能如何輕易地跨越物種,人和貓之間的客觀差異并不會自動消弭于無形。比如用面部表情表達情緒這件事,人和貓就有著截然不同的習慣。
換句話說,你可能誤解了很多貓貓表情。這當中,品種貓的面部表情所傳達的意思更容易被人誤解,同時,它所遭受的痛苦,也更可能被人忽略。
貓的表情 ≠ 你認為的心情
2019年,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的行為生物學家喬治亞·梅森(Georgia Mason)面向全球網民做了一項調查[2]。她的團隊搜集了40條貓視頻,視頻里面的貓都表現出或積極或消極的情緒,比如被獎勵貓零食(積極)或是將要逃跑(消極)。
梅森和同事將視頻畫面裁剪到只能看到貓咪的臉部,并且除去聲音,然后讓網友判斷貓在視頻中的情緒狀態。結果在來自全球85個國家的超過6300份答卷里,人們的平均正確率是20題答對12題。換言之,也就比瞎蒙強一點點。
這樣的發現其實算不上出人意料。歸根結底,貓并不像人類那么依賴面部表情傳達情感。家貓們的最近共同祖先是有領地意識的獨居動物,而且在夜晚更加活躍,這使得豐富、明顯的面部表情沒什么用武之地。在有被捕食風險的野外,要是趕上不舒服或者有傷痛的情況,盡量保持面無表情也比七情上臉更容易躲過捕食者的觀察。
群居的人類則大不相同。我們的生存依賴與其他個體的頻繁交流,而面部表情演化成傳遞情緒、想法和精神狀態的有效途徑。一旦溝通時看不到對方的臉,人們就可能因為少了對神態表情的感受而誤判對方的態度。
因此,在和貓交流時,許多人會無意識地將對人類面部表情的認識套用在貓臉表情之上。《管教惡貓》節目主持人杰克森·蓋勒克西(Jackson Galaxy)將這種傾向比作“戴‘狗色眼鏡’看貓”,期待貓咪們以人類能馬上看懂的方式和人交流。這樣的期待固然是一廂情愿,但也解釋了為什么很多人覺得貓總是神神叨叨的。
好消息是,梅森的研究也發現了一小部分表現不錯的“讀貓人”:13%的參與者在20道視頻題里能答對15道以上(如果你想親自試試,可以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鏈接進入迷你版測試)。這提示貓咪們的臉上的確在訴說些什么,而也真的有人能判斷出。總的來說,有獸醫經驗的年輕女性似乎更容易捕捉到貓臉上的細微表情信號。
可這些信號到底是什么?
生物學家們已經開始利用不同的研究系統來鑒別和描述它們。不過到目前為止,圍繞貓面部表情的科研興趣還剛剛起步,大多只集中于一個特殊的狀態——痛苦。
貓貓的小臉,
可以反映出痛苦嗎?
毫無疑問,疼痛會影響貓的生活質量。可由于貓不會向人自述自己在承受的痛苦,鏟屎官和獸醫們就只能通過觀察來評估貓是否痛苦,以及其所受痛苦的程度大小。觀察什么地方,就成了問題的關鍵。
2014年,蘇格蘭格拉斯哥的研究者們參考獸醫、貓繁育者、動物救助工作者和貓主人的描述,制定了評估貓咪急性疼痛時需觀察的六個范疇,包括叫聲、姿態、對傷口的關注度、對人呼喚的反應、對觸碰的反應,以及整體面貌[3]。可以看到,在最初的版本里,貓的面部表情并不在關注之列。
到了最近幾年,研究者才將表情納入到評估貓疼痛的系統中。2017年,格拉斯哥貓用疼痛量表以靈魂畫作的方式加入了對貓耳朵和口鼻部的關注[4]。
到2019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保羅·斯蒂高爾(Paulo Steagall)團隊才終于開發并驗證了只依靠面部表情評估貓咪疼痛狀態的“貓咪鬼臉量表”(Feline Grimace Scale)[5]。
通過比較貓咪在無疼痛、中等疼痛和劇烈疼痛條件下的表情差異,斯蒂高爾和同事們建立五個和疼痛相關的面部特征(動作單元),即耳朵位置、眼周緊張程度、口鼻部緊張程度、胡須的變化,以及頭部相對肩線的位置。至此,人類在讀懂貓臉的征程上算是有了些許作為。
為了更好地捕捉和量化貓在疼痛條件下臉部的單側變化,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的勞倫·芬卡(Lauren Finka)使用了幾何形態測量學方法來比較貓在手術前后的面部表情變化。
她和合作者鑒別出了一些與疼痛有關的貓面部特征,包括耳朵向外旋轉變平、鼻子下壓、嘴部抿起、眼睛瞇起等等,大多與鬼臉量表一致。此外,疼痛中的貓右耳會更沖外,鼻子朝向則會稍稍靠左[6]。
藍色箭頭表示,貓咪疼痛程度增加時,面部特征的變化方向與幅度 | Finka et al。 (2019)
所謂“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將這些知識點扔進腦殼里后,我和室友就齊刷刷將目光轉向正在梳妝臺上賴著的貓主子。一頓觀察下來,一方面算是松了一口氣,另一方面也暗自擔心:要是哪天真疼了,我能第一時間看出來嗎?
品種貓的圓臉
看起來更痛苦
實際上,研究人員也懷疑,解讀像波斯貓、異國短毛貓這樣的短頭型(brachycepahlic)品種貓面部表情,會不會比解讀混種家貓更加困難。
經過選育,短頭型貓有著夸張的臉部特征——它們臉扁嘴短,眼大眶淺,而且氣道狹窄,跟典型的“貓”臉差異頗大。可能是為了減少偏差,無論是斯蒂高爾的鬼臉量表還是芬卡的形態測量學工具,在制定時都將短頭型的貓品種排除在了采樣范圍之外。
“在短頭型的貓中,與痛苦有關的動作單元是否和在中頭型及長頭型貓中相同尚不清楚。” 斯蒂高爾和同事在鬼臉量表的論文中這樣寫道。
brachycepahlic,短頭型;
Mesocephalic,中頭型;
dolichocephalic,長頭型。
可隨著品種貓在寵物市場越來越流行,評估這些貓處在什么狀態也終將成為養貓人和獸醫護人員的日常課題。為了早日弄清這個問題,芬卡再次搬出了她的幾何形態測量學工具。這一次,她的研究組對三種頭型、不同品種的近兩千張手術前后的貓臉做了分析[7]。
分析結果顯示,即便是被認為處于無疼痛狀態下的短頭型貓,依然出現了更多‘類似疼痛’的表情。蘇格蘭折耳貓在無疼痛狀態下的表情,看起來甚至比混種短毛貓的疼痛狀態還要疼。
這意味著什么?
芬卡認為短頭品種貓的臉部特征變化可能會影響到它們通過表情與人類的交流。一方面,它們的鏟屎官可能會因為感覺它們“不對勁”而過于頻繁地關注它們。另一方面,當“看起來痛苦”成為默認狀態,人們又可能會在它們真正疼痛時忽視掉它們的表情線索。
因此,在貓的面部表情本來微妙隱晦的前提下,準確辨別短頭品種貓的表情可能變得更加困難,也更不能大意。“對于這些貓,從它們的行為或肢體表現而非表情來理解它們的感受可能更加合適。”芬卡在介紹這項研究的博客中建議。
作為貓-人關系的研究者,芬卡也從自己的研究里得出了更耐人尋味的推論:或許人類喜歡的動物特質不僅僅是長得像人類幼崽,還包括看起來顯得脆弱乃至痛苦的特征。這些特征可能恰恰加劇了某些家貓與主人本就存在的交流困難。
但家貓能做的已經不多了,它們已然忍讓著人們出現在它們的領地,在人們需要時提供陪伴,并承受著因人們喜愛的性狀帶來的健康風險——變成不那么“貓”的貓。在“情緒識別”這個問題上,就讓我們這些兩腳獸去主動邁出這一步吧,多花一點心思和時間學習和理解家貓的表達和需求,讓它們得到應得的幸福。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