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學”的短視頻火了,一個東北農村小伙,起床、做飯、喂狗、養雞、嘎肉……滿屏質樸、土味的農村日常;六味地黃丸、破襪子、藏鑰匙、洗手只洗三根指頭,處處埋著回憶殺和青春梗。兩個多月漲粉破千萬,單個視頻播放量過億,網友戲稱“全抖音都在刷張同學”,更引來模仿者無數。
壓力中的城里人、網絡中的現代人,帶著懷舊感、獵奇心,或懷念兒時的小確幸,或滿足一種精神優越,或感受一段未有過的沉浸式體驗,來到這里駐足觀看。“張同學”被稱為“糙版李子柒”,一個是記錄田園精致生活的頂點,一個是記錄質樸農村風的天花板。在同質內卷的視頻“紅海”中,各自形成一股清流,講出了不一樣的故事。“張同學”的內容糙,制作可不糙。高質量的分鏡頭,遠近切換,行云流水,精準踩著動感音樂,和粗糙的故事本身,又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
人紅是非多,有聲音質疑:這不是一般人的水平,肯定有算法和團隊的加持。爆紅的背后,當然有很多原因,但團隊多大、制作多強往往不是決定性因素。內容獨辟蹊徑,有細節有共情,是大流量基礎。但·大男孩“張同學”的出圈,不只是簡單停留在內容和技術的創新上,他很可能“擊中”了幾代人內心深處的東西,人們試圖通過在“張同學”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一些丟失的東西,進而表現出對鄉村“煙火氣”的深切關注。這樣的關切,不只是人們厭倦了城市快節奏,想去找找慢生活;更有可能是隨著“數字鴻溝”的填平,我們與鄉村的空間和情感距離更近了,更加主動關注農村的現狀和短板。“張同學”呈現的是舊畫面、舊生活,依賴的則是新手段、新技術,讓我們看到的是更多的可能性。
當前,一些短視頻平臺上,更加鼓勵鄉村題材這個創作方向,更加關注每個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各方盯住了鄉村這個“創作藍海”和“流量藍海”。但我們不應以下沉“收割”農村或“小鎮青年”為終點,商業變現、賺一把走人。我們更應該以關注農村為起點,通過更多一線普通創作者的視角,記錄真實鄉村現狀,反哺美好鄉村未來。“張同學”會不會曇花一現?出現一個成功IP,自然會扎堆出現很多同類賬號,畢竟流水賬式記錄,難以長期刺激人們的興奮點,更難以形成競爭壁壘。此前,土味視頻也不少,往往荒誕、魔幻,漸入俗套和審丑。“張同學”自身仍需要保持旺盛的創作力和初心。同時,講好鄉村主題的故事,需要更多的內容、角度和方式。期待再多些“張同學們”來,呈現多元、立體、真實的鄉村面貌,也讓流量成為助力鄉村發展的一大增量。
編輯:木樨
責任編輯:李紅霞
來源:央視網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