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11月29日電 (實習記者張佳欣)據29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志上的論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發現,地上的水可能來自“天上”——太陽。太陽風由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主要是氫離子)組成,在太陽系早期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所攜帶的塵埃顆粒表面產生了水。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空間科學技術中心主任菲爾·布蘭德表示,與太陽系中的其他巖質行星相比,地球上的水資源非常豐富,海洋覆蓋了地球上約70%的表面積。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對水的確切來源感到困惑。
布蘭德說:“現有理論認為,水是在C型小行星(含碳的小行星)形成的最后階段被帶到地球上的。然而,之前對這些小行星的同位素‘指紋’測試發現,平均而言,它們與地球上發現的水不匹配,這意味著至少還有另一個未知的來源。”
此次研究表明,太陽風在微小的塵埃顆粒表面產生了水,這種同位素較輕的水很可能為地球提供了水源。
S型小行星是以硅為主要成分的小行星,是繼C型小行星之后第二大的星群。通過對S型近地小行星“絲川”的微小碎片進行逐個原子分析,研究人員得出了這一新的“太陽風理論”。碎片樣本由日本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收集,于2010年帶回地球。
位于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世界級原子探針斷層掃描系統讓研究人員能夠非常詳細地觀察“絲川”小行星表面的納米級塵埃顆粒。他們發現,這些顆粒含有足夠的水,如果將其按比例放大,大約等于每立方米巖石含20升水。
格拉斯哥大學盧克·戴利博士表示,這項研究不僅讓科學家們對地球水資源的來源有了了解,還有助于未來的太空任務。
“宇航員如何在不攜帶補給的情況下獲得足夠的水,是未來太空探索的障礙之一。”戴利說,“研究表明,‘絲川’小行星上產生水的太空風化過程,很可能也發生在其他沒有空氣的行星上,這意味著宇航員或可直接從行星表面的塵埃中制取新鮮的水源,比如在月球上。”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