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干燥炎熱的氣候使得這里人煙稀少,卻也為干尸的形成創造了條件。自20世紀末起,科學家已經在這里的沙漠中陸續發現了數百具自然保存的青銅時代干尸,它們的形成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200年之間。隨著這些遠古干尸不斷出現,一個關鍵問題顯得愈加撲朔迷離:這些人是從哪里來的?
在一項發表于《自然》雜志的最新研究中,一支中外聯合團隊借助全基因組分析推翻了此前的所有猜想,這個出人意料的答案也為亞洲內陸的古人類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對于這些青銅時代的塔里木人群,溯源如此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目前的各類線索看似相互對立,指向了不同的起源。例如,他們的面貌與歐洲人相近,衣物由西歐綿羊的羊毛制成,而他們的飲食結構則展現出多元化的特征。最新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德國馬普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Christina Warinner教授表示:“他們基于小麥、奶制品的飲食習慣來自西亞,小米的種植來自東亞,而麻黃等藥用植物的種植則來自中亞。”
因此,對于這些人的來源,目前有3個主要的假說:他們可能是歐洲的顏那亞牧民的后代;也可能由中亞沙漠綠洲的農民遷徙而來;又或者來自天山或阿爾泰山的早期人類群落。無論哪個假說,都包含了一個古人類向塔里木盆地遷徙的過程。
當傳統的研究手段不足以得出統一的確鑿結論,溯源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現代遺傳學手段。來自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德國馬普演化人類學研究所、韓國首爾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組成國際合作團隊,通過全基因組分析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研究團隊分析的對象包括了13具來自塔里木盆地的干尸,此前的測年研究已經將其年代限定在公元前2100-1700年。全基因組分析的結論令人意外:他們既不是來自歐洲的游牧民,也不是中亞的農民。相反,他們只有本地祖先,這是一支曾經廣泛分布,但在約1.2萬年前末次冰期結束時近乎消失的本地人類群落——古北亞歐人。
▲該研究分析的新疆青銅時代考古遺址(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他們發現,在最近1萬年內,這些人群沒有顯現出與其他人類群體融合、交配的證據,這是一個此前從未發現的遺傳隔離現象。這很可能造成他們在定居于塔里木盆地之前,遭遇極端而漫長的遺傳瓶頸。
除了這些來自塔里木盆地的干尸,這項研究還分析了5具來自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的干尸。它們的形成年代在公元前3000-2800年之間,是迄今在新疆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遺骸。有趣的是,這5具干尸則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遺傳學特征。這些準噶爾人群的祖先主要來自西伯利亞草原牧民(阿凡納謝沃人);另外,本地居民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至此,這些研究為我們呈現出了這樣一幅青銅時代畫面:在塔里木盆地之外,具有不同遺傳譜系的農民或牧民相互融合、雜交,而塔里木盆地的人群卻始終沒有參與這個過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與周圍的人群交流。無論是此前關于衣著、飲食的證據,還是這項研究里從牙結石中找到的乳蛋白,都彰顯了這支在遺傳上獨立的人群,在文化上與周邊人群維持著緊密的連接。
對于古人類學家與考古學家來說,這個發現還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它說明古人類的基因交流與文化交流之間可能存在更加復雜的關系。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吉林大學的崔銀秋教授表示:“對塔里木盆地干尸來源的重建工作,使得我們對這一區域的認識有了重要轉變。我們也將繼續研究其他時期的古人類基因組,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亞歐大陸的人類遷徙史。”
參考資料:
[1] The genomic origins of the Bronze Age Tarim Basin mummies。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052-7
[2] The unexpected ancestry of Inner Asian mummies。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1-02872-1
[3] The surprising origins of the Tarim Basin mummies。 Retrieved Oct 27, 2021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32450
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微信團隊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