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霸王龍的主要打斗方式:咬臉

科學家揭示霸王龍的主要打斗方式:咬臉
2021年09月26日 11:40 新浪科技綜合

  來源: 知社學術圈

  近日,來自加拿大的研究團隊針對霸王龍的生活習性有了進一步的研究收獲。研究人員聲稱,霸王龍頭部骨骼的傷痕表明,霸王龍因某種原因與同族打斗時,其主要攻擊方式是狠咬對方臉部。研究進一步推論,這或許會成為判斷霸王龍性別的可能依據。該研究發表在期刊Paleobiology上。

  霸王龍,即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s。 rex),活躍在白堊紀最后2000萬年,是最后滅絕的恐龍物種之一。作為兇猛強大的食肉恐龍,它們在亞洲和北美洲取得了霸主地位。自二十世紀初霸王龍的骨骼化石被初次發掘以來,媒體與公眾就對這種史前的神秘獵手充滿了好奇。媒體滔滔不絕的渲染古生物學家在蒙大拿州荒地發現了史前怪物的骨骼化石,紐約時報則以“殘暴蜥蜴王”來指稱霸王龍,并將其形容為“人類有記錄以來最恐怖的殺戮動物”。 

  近日,來自加拿大皇家泰瑞爾博物館的一項研究則揭示了霸王龍之間的爭斗方式——互相撕咬臉部。據悉,研究人員在分析了202個霸王龍頭骨、頜骨化石后,在這些骨骼上統計到了324處咬痕。研究主要負責人、加拿大皇家泰瑞爾博物館館長Caleb Brown表示:“我們可以拼湊出這些動物是如何戰斗的,他們很可能先擺開架勢打量對方,然后試圖咬住對方的頭。”

  霸王龍頭骨面部的合成圖,集中顯示了痕跡的發生方位與密集程度

  圖片來源:皇家泰瑞爾古生物學博物館

  Brown以研究中的一個霸王龍標本舉例(該標本2017年出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恐龍省公園,是一塊上顎骨標本):“分析顯示,一系列長疤痕橫貫了顎骨的一側,我們認為這些疤痕很可能是另一只霸王龍留下的牙印,疤痕痊愈后發生了增生,形成了顎骨上這些凸起的脊。”

  Brown指出,霸王龍的頭骨化石上通常帶有許多疤痕,但是從沒有人將這些痕跡集中在一起進行系統的檢查研究。于是他和同事開始對霸王龍頭骨上疤痕的發生、形狀等細節進行了記錄研究,后來還將這種研究進一步拓展到了艾伯塔龍、惡霸龍和蛇發女怪龍的化石。

  傷痕累累的蛇發女妖上顎骨。

  該圖標比較了不同獸腳亞目恐龍的面部疤痕情況。

  圖片來源:皇家泰瑞爾古生物學博物館

  對疤痕的分析顯示,疤痕往往出現在上下顎骨上,有些疤痕是由牙齒穿刺所致,有些則是長長的劃痕。研究人員根據頭骨大小和咬痕位置,比較分析了牙齒間距,從而確定了攻擊者和受傷者的體型大小。“打斗的雙方通常體型相仿,這意味著爭斗并非是一個‘大衛與歌利亞’的故事”,Brown說。(譯注:圣經所載傳說,以色列王大衛以弱勝強,擊敗了巨人歌利亞。)研究認為這說明這類咬痕主要是由同類爭斗所致。

  另一方面,研究人員還發現,雖然面部疤痕十分常見,但幼年霸王龍化石上卻找不到這樣的咬痕。據研究數據統計,大約50%的大型霸王龍(但尚未完全性成熟)的頭骨存在咬痕;大約60%的成年霸王龍的頭骨存在咬痕。

  這些數據指向了一個重要推論,即:幼年霸王龍并不會參與進這類爭斗,只有那些足夠年長的霸王龍在會彼此撕咬,且爭斗只會在體型相仿的個體之間爆發。此外,研究還指出,這些疤痕雖然可怖,但對于霸王龍來說這些傷害通常并不致命。這似乎進一步支持了爭斗廣泛存在于年長霸王龍之間這一結論。

  我們知道,同類相爭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且爭斗通常發生在性成熟后。當動物到了可以繁殖的年齡,他們往往會為了爭奪領地、確立地位、搶奪配偶等原因與同類打斗。霸王龍也可能存在類似的情況。且現有的數據表明,只有一半多的適齡霸王龍發生了這樣的爭斗,這或許可能與性別有關。“我們不知道是否只有某一種性別的霸王龍參與了爭斗,不過這樣的推論是有價值的,因為它關系到恐龍性別確定這一亙古難題。”Brown說。

  Caleb Brown正在檢查艾伯塔龍的顎骨化石。

  圖片來源:皇家泰瑞爾古生物學博物館

  由于恐龍骨骼埋在地底長達數千萬年,指示其性別的軟組織都消失殆盡,因此確定恐龍性別幾乎成了一個不可能任務。除非恐龍在懷孕或產卵時死亡,科學家目前還沒有一個足夠有力的判據來辨明恐龍的性別。如果該研究能夠取得進一步的進展,其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霸王龍化石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