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錢良信
最近,隨著《投資基金法》立法的進展,私募基金問題日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人民銀行非銀行司司長夏斌的一份調查報告。該報告揭開 了“私募基金”的面紗,向人們展示了此前鮮為人知的事實。
“真假投資者”一直是市場爭論不休的話題。報告顯示,在被調查公司中,投資客戶以企業為主的公司占69.3%,私募基金中有4900億為企業為主的投資客戶。而目前我國股市有16000億元流通市值,私募基金加上800億元公募基金,其機構投資者大概占36%左右。但據《中國證券報》公布的最新數字,截止2000年年底,在深滬兩市的總開戶數是6000萬戶。如果按每戶擁有深滬兩市各一個賬戶計算,中國股市的投資人總數應在3000萬人左右。這與官方關于散戶占投資者比例99%的數據有較大的差距。這樣一來,“假賬號”問題又一次得到證實。其實,賬號有水分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但究竟有多少水分誰也說不清。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幾乎所有的證券公司都擁有大量的假賬號,一個證券公司有二三百個假賬戶很平常,反倒是我們少見多怪了。從某種程度上講,制造中國股市“投機氣氛”的原因與這一現象有密切關系!
委托理財可能會助長腐敗現象。不少上市公司在出現資金寬裕的情況下,紛紛委托投資公司、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公司進行證券投資。據深交所對516家上市公司2000年年報的審查,有委托理財的公司達69家,占上市公司總數的13.37%,委托理財資金總額達67.2億元,占總資產比重為5.73%,而委托理財收益總額僅為2.51億元,占相關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的3.41%。這些進入股票市場的資金已成為地下私募基金市場的重要構成部分。值得人們注意的是,一方面,公司宣稱委托基金管理人炒股的收益是3%;另一方面,基金公司自己承認的客戶最低回報率在8%以上,最高達30%至50%。中間的5%左右乃至更多的錢,是否流進了上市公司負責人的腰包?把大量資金,甚至募集資金用于委托理財,萬一有什么閃失,大不了“檢討一下”就可以,對個人來說,甚至連一根“毫毛”都不會被損壞,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這一現象值得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規范“私募基金”是當務之急。主要存在的問題:一是為非法集資者鉆空子。有的投資咨詢公司向自我保護能力較差的中小投資者籌資,并承諾固定利益回報,如果炒作失敗,則后果難斷。二是違反了《證券法》。《證券法》第142條指出“證券公司辦理經紀業務,不得接受客戶的全權委托而決定證券買賣,選擇證券種類,決定買賣數量或者買賣價格”。據中國證監會有關人士調查推測,僅某著名證券公司一家,代客理財規模就達100億元,估計全國幾十家證券公司都在做此類業務,規模不少于2000億元。三是對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造成嚴重沖擊。不少“私募基金”公司身份不明,缺乏監督,往往以“做莊”為主,對市場危害極大,大連國際即是典型。三是一經出現“私募基金”與證券公司聯手,以股票做抵押,嚴重透支,一遇股市下跌,造成的損失是不堪設想的。實際上,私募基金經營模式體現了一種資金放大效應。似乎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應,以較小的資金為抵押來操縱更大規模的資金,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收益和風險同時得到了放大。億安科技和中科創業的連續跌停,曾給市場帶來的影響令人記憶猶新。
隨著私募基金規模的不斷壯大,規范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只有加強管理,加大監督力度,才能從根本上維護我國證券市場穩定,才能從根本上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