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旭輝/文
短期內制約大盤升勢,中長期利好
上月,國務院正式發布了《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這標志著一段時期以來備受社會關注的國有股減持工作正式啟動。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上述辦法被認為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溫和解決方案,而且有關方面一再淡化它的影響,但滬深股市仍走出連續多日收陰的行情,使一些市場預測人士大跌眼鏡。國有股減持到底對二級市場有怎樣的影響?究竟是利好還是利空?筆者認為,對二級市場而言,從已出臺的辦法來看,國有股減持方案只是給出了一個大致的輪廓,其中不確定因素較多,因此會引起投資者顧慮,并在短期內制約大盤升勢;但隨著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的不斷完善和投資者預期的明朗化,國有股減持的積極一面將逐步顯現出來,即表現出中長期利好。
從資金需求數額上看,國有股減持不會給市場帶來太大的擴容壓力
該方案的設計目標是補充社會保障資金賬戶。由于歷史和現實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基金賬戶缺口每年達200多億元。為彌補這一缺口,實現養老基金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我國政府有三個途徑可供選擇:在政府財政預算中安排部分資金;通過發行彩票、國有股減持等方式籌集部分資金;通過提高退休年限、增加企業與個人養老保險繳交比率減少部分資金缺口。可見,要求由國有股減持解決的社保資金缺口并不大。此外,按照減持辦法中要求,“凡國家擁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向公眾投資者首次發行和增發股票時,均應按融資額的10%出售國有股",國有股減持額只占融資額的10%,減持本身對股價的沖擊并不大,真正的沖擊來自于增發,減持只占次要地位。
從資金供給能力上看,隨著股市規模的持續壯大,市場承接能力還將不斷提高
回顧我國股市的發展歷程,大盤的每次暴跌大多都與國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傳言有關。這是由于以前市場規模較小,機構投資者數量有限,市場承接能力不強。而最近管理層采取多種措施引導社會資金進入證券市場,證券投資基金的擴容、證券公司的增資擴股、機構投資者的規范入市、銀行可以向證券商提供證券抵押貸款、保險資金的市場準入、開放式基金和中外合作基金的建立均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之中,所有這些都為今后大量場外資金的入市疏通了渠道。此外,連續七次降息以及開征利息稅使得存款收益率大幅降低,居民儲蓄存款從銀行向股市分流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市場對新股的吸納、吞吐能力將會大大增強,只要政府適時地出臺相應的貨幣、財政政策措施加以配套,我國現有社會資金完全具有減持國有股的承接能力。
從減持渠道上看,國有股減持的渠道是多元化的,給二級市場這一個渠道帶來的資金“失血"相當有限
一段時期以來,市場對國有股減持“談虎色變",一個重要原因是把國有股減持等同于國有股在二級市場上變現。實際上,二級市場只是國有股變現諸多渠道中的一個,而協議轉讓作為此次國有股減持中“唱主角"的方式,就不會對二級市場造成直接沖擊。因此,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指出,國有股減持主要涉及到一級市場發行和股權協議轉讓,對證券二級市場的影響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國有股減持不是把現金從股市上抽出來,而是由專業機構(如基金管理公司)去經營股票,實現保值增值。因此,國有股減持不等于變現,不是直接從二級市場“抽血",所謂“減持"將大量分流證券市場資金的說法是根本站不住腳的,至少從中長期看是這樣的。
從減持方案的目標和原則要求來看,國有股減持必須服從國有經濟戰略結構調整、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證券市場穩定與繁榮、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等多方面的目標和原則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要兼顧各方利益,努力尋求國有股股東、非國有股股東和上市公司員工三者之間的利益均衡點。因此可以預料,未來的國有股減持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一個逐步、漸進、多形式、多渠道的過程,可能會持續十年甚至更久。權威人士透露,這次在減持國有股的同時,有關部門已加緊研究制定社保基金進入股市的辦法,不但使減持國有股籌集的社保資金回流市場,而且使數額巨大的社保基金與股市對接,即在更高層次上保證資金的供求平衡,使市場劇烈震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減持問題關系重大,管理層勢必會采取非常穩健的方式來安排國有股減持和上市流通。
上市公司的內在品質的變化才是營造證券市場動態行情的基本出發點
說一千,道一萬,上市公司的內在品質的變化才是營造證券市場動態行情的基本出發點。由于減持國有股有利于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結構,可以通過引入新的投資者使上市公司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癥結得以根治,對上市公司真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有重要推動作用,因此,減持上市公司國有股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義。(作者系暨南大學金融系副教授、博士)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