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揚揚的股權之爭不過是資本運作的外衣。
專家:中小股東只是工具
上證吉龍:王中
在中國證券市場上,由于特定的股權結構,國家股和法人股占有較大的比重,特別是一家國有股就可能超過51%,造成了在某種意義上中小股東不用說參與經營和管理,甚至連參加股東大會的表決權也是形同虛設。因此歷史上所謂的股權之爭也只是大股東之間的“利益”之爭,中小股東也只是一個“利用工具”。比如去年上半年的勝邦股份所爆出的“山東勝邦”和“廣州通百惠”兩大股東之爭,廣州通百惠曾向中小股東收集授權,但中小股東最終也發現這只是主力股下的一個局,勝邦股份的股價從16元一直跌至10元。
不過兩市的“三無概念”卻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板塊,作為歷史遺留下的絕版,全流通股就給中小股東提供了一個可以表決的機會,前期北大方正與北京裕興爆出的股權之爭,就給了廣大中小股東一個發言的機會,從股價走勢看,在年報后曾經透露出北大方正與四川長虹[微博]股權較為接近,但市場并未引起注意,股價在30元以下走勢穩定,但當股價走至35元以上開始放出2000萬股以上的成交量,實力并不十分雄厚的北京裕興卻在這時冒著可能與北大方正和四川長虹兩家相爭的危險跳出來舉牌,就不得不讓人心存疑慮了,隨著北大與裕興不斷發表聲明,股價卻從43元開始下跌至31元附近,給中小股東的市值帶來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北大”方正推薦參與收購的“凱地投資”方的代表為董事候選人更讓投資者感到其中“設局”的成份較大,因為按照1·8億元的流通股份,2%的比例為360萬股,但方正從4月30日33·5元上升至43元再到5月17日跌至36元,每日的成交量均在1100萬股以上,完全可以完成派發大部分籌碼的過程。
事實上從5月22日真相出臺后,該股的成交量就迅速萎縮至300萬股左右,并一路陰跌,而兩方卻無一方在低成本區再度舉牌,讓人對“真實收購”產生疑問,不過既然兩大股東僅持股5%左右,那么如果有1000名持有1萬股以上的股東或2000名持股5000股以上的中小股東聯手,完全有可能否決現有大股東的議案,昨日陸家嘴的股東大眾就因參加股東較多而改變地點,相信方正的股東大眾也不會過于沉默。
股東利益受到侵害
撲朔迷離的方正科技股權之爭,演變成董事會、監事會候選人之爭。不明就里的人難免被復雜的事件表面所迷惑,而細心的人們則看到了股權之爭的實質。由于上市公司在中國仍然是一個稀缺資源,特別是套上了“北大方正”這一個美麗光環而更顯閃耀迷人,利用股權之爭大做文章,獲得更多的董事會席位目的都只有一個———控制這個寶貴的資源。
那么在這個控制與反控制之爭中,參與“游戲”的雙方可能在股價大幅波動中獲得帳面的巨額利潤,而套牢中小投資者。游戲雙方均同意裕興提出的“10轉10”預案,也為他們獲得一次更好的獲利機會。而從公司的經營本身來看,公司總裁祝劍秋、副總裁孫岳麟的辭職對經營已走入正軌的方正科技難以避免新一輪的磨合,甚至需要新的整合,受損害的還是中小股東。其實,從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機構、引入獨立董事的制度來看,方正科技引入裕興等戰略投資股東,也可以使公司經營更為透明,更為規范,方正集團更應寬宏大量。而從方正集團公司不斷減持方正科技的運作軌跡來看,方正集團更傾向于短期的投機獲利,而不是扎扎實實地做好上市公司,依靠上市公司本身獲得更為廣闊、長期的發展。如果這一口碑在中小投資者形成的話,那么中小投資者將對“北大”系上市公司以腳投票。
散戶:方正裕興聯手造市
網民:瓦解
在新中國10年證券市場發展史上,沒有哪一次收購像方正科技股權之爭這樣撲朔迷離,難辨真偽。爭到現在,市場關注的目標早已不是股權之爭勝負如何,人們更關心的是股權之爭的煙幕彈下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真相?
同時,伴隨著整個方正科技股權之爭,一些業內外專家不止一次地質疑裕興這6家毫無關聯的企業“一致行動”、“聯合舉牌”是否符合法律規范。盡管香港等境外法規對此有明確的規定,但人們發現,目前內地的有關證券法規在這方面竟然是一片含混與空白。究竟這樣毫無關聯的企業能否聯合舉牌?舉牌的目的性要不要向社會公眾明確披露?這一種聯合舉牌的股權要不要鎖定?面對方正科技股權之爭中種種關鍵細節,相關法規中竟然無法對號入座。可以說,這次股權之爭的策劃者很聰明地鉆了現有法規的一個空子。
網民:leeluck
這次舉牌收購的目的不是投資,而是二級市場差價,否則就很難解釋這種故意買高不買低了。方正科技早不舉牌、晚不舉牌,偏偏就在股價沖過歷史最高價后被舉牌,舉牌的主力為什么也是喜歡在歷史最高價上吃貨?
游戲是可以參與的,但是參與這個游戲要適可而止,大家千萬不要想占主力的大便宜,否則就大錯特錯了。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