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證券時報》的報道,自6月以來還沒有一家公司打算配股,而今年提出增發的已近百家,同時也有10家公司擬發可轉債。今年以來,上市公司以往那種以配股為主的再融資格局開始被打破,新的格局逐步形成:在增發、配股及可轉債“三駕馬車”中,增發成為主流,配股退居次要位置,6月以來配股公告已經“絕跡”,可轉債漸顯后來居上之勢。
據全景網絡統計,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增發勢頭迅猛,前2個月僅有寥寥2、3家公司宣布增發,到了3月份增加到14家,4月份突增至45家,5月份又有20家公司要增發,6月以來也有10家。而且,上市公司增發的數量和擬募集的資金金額也在不斷增加,年初全興股份提出“擬增發不超過4000萬股”,到了5月份長安汽車就把增發記錄改為1.8億股,隨后武鋼股份更是要增發4.5億股;同時,擬募集資金量也從上億元發展到數十億元。
與增發“走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配股卻“由盛而衰”。今年2月還有42家公司相繼宣布配股,但3、4月份分別只有27家和15家公司有配股意向,5月份進一步下降至4家,而6月以來干脆沒一家公司再談配股了。
發行可轉債公司從4月份起開始逐月增加,目前已有10家上市公司打算發行可轉債。從上面的報道,我們不能不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何增發如此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睞?
根據中國證監會今年3月發布了《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管理辦法》,對上市公司申請配股和增發分別作了新的規定。在新規定中,雖然對配股的要求有所降低,如將前三年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調整為最近三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但是“硬杠杠”依然存在;而新規定中取消了2000年對增發的四個限制性范圍。這對于眾多上市公司來說,增發不再可望而不可及了。而且,增發是更具市場化的一種籌資方式,比配股更靈活機動,募集資金更多,對企業的發展更為有利。
最實在的一個原因是:門檻哪個低,我就選擇哪一個!這樣的結果,對上市公司來說是方便了,也更容易籌集到資金,甚至可以采用先配股,再增發的連環籌資策略。這無形中加大了二級市場的資金壓力。
另一方面,從上市公司頻頻更改募集資金用途的情形看,上市公司當初立項存在很多問題,相隔不過幾個月的時間,就發個公告闡述原先的立項市場前景不好、競爭激烈、行業起了變化的因素等等。早干嘛了!更何況在此期間,上市公司并沒有刊登公告說經營班子或者領導層有了改變,同樣一幫人竟然糊涂到此種地步,還真是應了那句老話“不如回家種白薯”!募集資金用土改變較大的上市公司,真是有拼湊項目,大肆圈錢的嫌疑。
同時,根據國有股減持的最新規定,今年打算增發的上市公司都要按照新規定減持10%的國有股。這樣,上市公司更能趁機再變現一把。從這個角度說,增發比配股就更加有優勢了。
但這對二級市場來說,不是個好事情!除了市場的資金壓力更大外,很多增發的股票,可能選擇增發的時機趁機出逃,這無疑將惡化老莊股跳水的形勢。當然,也要區別對待。如果股價比較高的股票還打算增發,即使有行情,主力出逃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如果,股價不高,又有增發,主力很有可能采用再下一城的策略。這中間的風險和機遇,投資者還是要好好掌握。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