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作者 郝洪
上周,市場關注已久的國有股減持方案———《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終于浮出水面。
對于“國有股減持”政策,利好或是利空,投資者、管理者各有各的角度或看法。
這一政策暫時沒有給股市帶來多大的安慰。6月14日消息披露當天,滬深股市均大幅下挫?磥,市場對尚不明朗的“國有股減持”具體操作還懷有疑慮。
而從管理層的講話來看,則是絕對的利好。財政部部長項懷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利好有三:彌補社會保障資金不足,實現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多元化,有利國企改革。
項懷誠將“國有股變現充實社會保障資金不足”這一條放在利好的首位,是有現實背景的。前不久,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及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的報告指出,目前,我國社會保障資金缺口正在逐年擴大。僅養老基金缺口,已由1998年的100多億元擴大到2000年的近400億元。預計2001年資金缺口仍將達400多億元。解決社會保障基金缺口問題,顯然是迫在眉睫。
現實問題的緊迫性,將一個從證券市場設立之初就面臨的“國有股減持”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兩個都有待完善和規范的市場體系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將與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息息相關。
但是,這種聯系并不只是為了彌補目前的基金缺口。如果僅把目光落在這一點上,就會忽視“國有股減持”改革更深的意義,也會片面地看待股市和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之間的關系。對社會保障體系來說,建設一個健康規范的證券市場,比僅僅通過證券市場獲取資金更具深遠的意義。
一方面,健康的證券市場幫助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讓資本真正地活躍起來,創造社會財富。社會財富積累多了,自然有利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另一方面,管理層的理想是,國有股減持變現籌集的一部分社會保障基金,可以通過委托專業的投資基金管理機構在資本市場上進行市場運作。而這一運作的前提,是要確保上市公司質量,規范上市公司行為,規范機構投資者,避免上市公司的暗箱操作。否則,人們不能不為自己的“最低生活保障費”和“養老金”的“錢途”擔憂。
從這個角度而言,證券市場對社會保障體系的意義,不僅僅是暫時的資金的補給,規范運作才是更重要的。《人民日報.華東新聞》(2001年06月18日第一版)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