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莉謝 潞錦)
上海消息 日趨紅火的法人股拍賣已經逐漸演化成為事實上的場外交易市場,其規范問題引起業內人士的高度重視。
據統計,2000年以來,在滬市掛牌的上市公司發生的除國家股、國有法人股以外的其他法人股過戶轉讓3817筆、共34.3億元,其中通過拍賣轉讓的比例約60%,目前已上升至90%。而從事此類業務的拍賣行,光上海一地就有60多家。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拍賣已經越過了過去范圍的司法拍賣。首先,拍賣成交價格、成交金額高得離奇。在前不久的一場法人股拍賣專場上,國泰股份法人股以1.75元/股價格起拍,最終成交價為4.35元/股,漲幅達148.57%,而今年以來,新股上市首日的平均漲幅也只不過這個水平。特別是進入4月后,月成交金額一下子飚升至3億元以上。由于成交金額放大往往是建立在高度換手的基礎上的,因而很難判斷目前法人股拍賣市場一片繁榮的真實性。
其次,投資者承擔的風險越來越大。一般理解上的法人股拍賣主要是以抵償債務為目的,并不取決于企業法人的意愿。但是,現在的法人股拍賣已經超越了抵債的內涵,演變為企業在短期內套現獲利的手段。而目前在拍賣會上購買法人股的投資者主要是來“跑差價”的。在這樣的市場中,很容易形成“博傻”氣氛,越是高價位購買的投資者,其承擔的風險和損失也就越大。
再者,從法人股拍賣的一些特點來看,競拍對象是多數,拍賣價格帶有競價性質,對拍品買賣沒有時間上的限制,因而使得目前法人股拍賣市場已經成為法人股的流通市場。
對此,一些專家指出,由于目前對法人股的交易沒有制訂具體的法規,沒有明確誰是監管部門,沒有對股權交易機構進行資格審查,沒有頒布具體的交易細則,這樣就無法保證交易行為的合法性和定價的合理性,不能保證法人股的權益和防范可能產生的風險。更有一些人士指出,如果不及時抓緊規范,法人股拍賣這類場外交易將有可能沖擊證券市場,甚至可能引發部分國有資產流失。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