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上市公司風險管理任重道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 08:09 證券日報
“中國上市公司系統性風險管理架構普遍缺失,隨著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和中國市場的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風險管理將成為中國企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全球領先的獨立風險咨詢機構甫瀚執行董事兼大中華區總裁劉建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他指出,大多數中國上市公司依然主要依賴首席執行官和運營部門經理們實施風險管理的監督職能。高水平、系統性風險管理架構的普遍缺失,則成為中國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所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支持劉建新上述言論的依據是甫瀚日前發布的其首份中國企業風險氣壓計調查報告。這份調查報告主要面向中國500強上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董事會成員、副執行總裁等高層管理者,共收集到77家企業的回復問卷,涵蓋制造、分銷、科技、金融、房地產等14個行業。此次調查是甫瀚在全球開展的持續性國際調查研究的一部分,旨在識別全球風險管理的長期趨勢和變化,了解各地上市公司的風險概況及風險管理能力。 風險管理架構缺失 調查數字顯示,只有9%的受訪者表示其公司在識別和管理所有潛在重大風險方面進行得“非常有效”,這說明絕大多數中國公司的表現不夠理想。 對于這些在風險管理方面表現優異的公司而言,對風險的積極認識是促使其不斷完善風險管理能力的重要動因。在那些“表現優異”的企業中,有74%的企業設立了“內審部門”,而設立了“正式的風險管理政策”、“董事會下屬的獨立委員會”、 以及“風險監督和報告流程”的卻僅為三分之一左右。對于大多數“非表現優異”的企業而言,設立了以上4個風險管理架構的分別僅為3%、3%、26%和8%。“僅僅依靠內部審計部門并不足以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和戰略性規劃。” “制定正式的風險管理政策以及完善的風險監督、報告流程,設置風險委員會仍是中國企業在完善風險管理架構配置上有待改善的方面。”劉建新認為。 他指出,國外大中型企業里一般都有一個首席風險官(CRO)的職位,主要是負責一些外部的環境,包括法規、規范性以及企業宏觀的風險。在大的公司,這個CRO的職責就包括為企業評估公司的風險,包括公司的營運風險,對外的合作性風險,對企業運營過程中所存在的風險提出建議。也有的企業把CRO和公司的內部審計合在一起,有的則是兩者分開的。 “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和職位的缺失是中國企業目前的普遍現象。”劉建新指出,目前,中國企業的風險管理監督職能仍主要落在首席執行官和運營部門的經理們肩上。CRO及流程責任人的崗位即使在金融領域也只是近期才逐漸設置,如交通銀行剛剛于上月新設立首席風險官一職,而建設銀行的首位CRO也僅僅上任1年有余。 風險意識有待提高 事實上,針對中國企業在風險管理架構配置方面缺失,國資委也出臺了一些風險控制的法規和要求,要求國有企業定時對自己的風險做出評估。 “但是對企業自身的風險評估不應該完全靠外部法規來推動,因為這樣很容易使法規成為一種形式。”劉建新認為,企業到了不同的階段應該有不同的機制進行管理,很難用一個法規或者條例去迫使一些公司達到一定的效果。法律的推動只能做到意識形式上的東西,很多都必須是靠時間上的沉淀。這個過程需要政策和企業內部的推動,兩方面起作用。 他指出,更好的方式應該是在企業承受到了更多的風險的時候,能夠自發地進行風險控制。管理者對自己承擔的風險要有感覺,用什么樣的機制去得到準確的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準確判斷,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評估自己到底承擔了多少風險,它就會自然產生風險控制的需要。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從外部環境的變化,從企業本身的擴張和國際化,必須選擇控制自身的風險。”劉建新表示,“這么多的風險如何去管理?比如有的公司投資中亞地區越來越多,投資非洲也越來越多,怎么樣去控制這些風險?信息如何反饋?而且還得跨國界,還有不同的法規,不同的政治風險,經濟風險等等。只有公司真正遇到這些實質的風險的時候,才會想到去對風險進行管理”。 無疑,環境的改變促使企業必須走出之前風險較低的一個領域,無論從并購、國際化、場景多元化,還是競爭者,越來越強烈。他們應該更系統性地評估、識別自己的風險,更積極去建立這樣的架構,引進更適合自己企業的風險管理模式。風險管理模式本身又和國情有關系,和企業本身有關系。因此,只有認識到企業真正的風險,管理這樣的風險,才能去承擔更大的風險。 劉建新建議,面對當前瞬息萬變的市場,有遠見的公司應該學會如何將風險管理納入其整體戰略制定過程,不僅將風險管理用以改善內控,也用以改善企業的績效以及高管人員及董事會成員間的溝通。對于那些急切走向國際舞臺的中國企業而言,完善的風險管理尤為重要。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