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天同證券涉嫌挪用巨額客戶保證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7日 11:52 《財經》雜志 | ||||||||||||||||||||||||||||||||||||||||||||||||||||||||||||||||||||
于寧 吳小亮 11月10日前后,中國證監會機構部負責人奔赴天同證券處理一件緊急事件:因委托理財而債臺高筑的天同證券,將約13.8億元巨額資金轉移到了其實際控股股東山東聯大集團的賬戶上,而這筆資金被認為正是其客戶保證金。
在諸般斡旋下,目前公安部門已經將其中的10億元資金凍結,可以安全地回到天同的賬戶上,另外3.8億元正在協商之中。 《財經》經多方查證獲知,天同證券的客戶保證金主要存放在建行濟南分行、中行濟南分行等銀行。10月11日和11月1日前后,天同證券分別將總計13.8億元的客戶保證金轉至山東聯大在中行鄒城支行的企業賬戶上,山東聯大將其中10億存為一年期存款,另外3.8億元,由山東聯大歸還了總部設在當地的兗州煤業(資訊 行情 論壇)股份有限公司(600188)。 據悉,這3.8億元中,2億元是兗州煤業通過中行發放給山東聯大的委托貸款,另外1.8億元是直接給山東聯大的借款。山東聯大是天同證券實際上的第一大股東,對天同證券的投資超過5億元,約占21%的股份。 中行濟南分行的有關負責人告訴《財經》,天同證券從中行濟南分行的金融機構內部存款賬戶上轉出10億元至中行鄒城支行;證監會調查之后,要求銀行將資金追回。據悉,在山東省政府的協調下,公安部門很快將這10億元資金凍結,可以安全地回到天同證券的保證金賬戶上。 此外,中行濟寧分行計財部有關人士向《財經》證實,今年10月至今,中行鄒城支行的各項存款增加了10億元。對于存款余額至今不過20億元的鄒城支行來說,一個月增加10多億元的存款,實屬異常。 11月11日前后,為追回客戶保證金,當地公安部門凍結了中行鄒城支行的山東聯大賬戶,中國人民銀行濟寧分行相關人士也來到鄒城——盡管鄒城人行稱之為“常規檢查”,但這在鄒城中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另外,建行濟南分行有關人士告訴《財經》,10月9日,天同證券曾將原存在該分行的3億資金轉到濟寧古懷路證券營業部,而兗煤所在的鄒縣正在濟寧市轄區內。《財經》目前對此尚未確證后來轉到中行鄒城支行山東聯大賬戶上就是這筆資金,但記者從兗州煤業財務總監吳玉祥處獲悉,山東聯大償還其借款,確實與天同證券一事有關聯。 吳玉祥告訴記者,10月上旬,山東聯大從中行鄒城支行的賬戶上償還了兗煤近3.8億元借款,目前有關部門希望公司協助了解情況,要求配合解決天同證券保證金的問題。但兗煤的法律顧問認為該公司并沒有法律責任,因此,資金歸還問題仍在和有關部門及天同證券協商。 在負債累累的情況下,天同證券何以要將巨額資金轉移到山東聯大的賬戶上并為之償債?以天同目前的資金狀況,這十數億流動資金只可能是客戶保證金。挪用保證金是違規行為,在今年10月初證監會明確規定清理委托理財等規定之后,新出現的挪用保證金行為會受到更嚴厲的處罰。 據悉,天同證券此舉的目的,在于將資金轉移到聯大賬戶后,后者拿到銀行存款證明,可以此為抵押從香港的機構獲得融資,用以度過迫在眉睫的支付危機。據稱,相關融資籌劃已有時日,但談判細節尚不得而知。 天同證券如此“自救”,除了違規問題,更大的風險在于將保證金轉到山東聯大賬戶后,一旦被聯大債權人獲知后凍結,天同證券將面臨保證金流失的重大問題。 今年8月底,山東省醞釀天同證券重組方案,并選定萊鋼集團入股。據悉,以天同證券的現狀和股東結構,萊鋼入股資金可能要超過5億元。這對于公司是一大筆投資,所以非常謹慎。時至今日,萊鋼一直沒有注資。 對于天同證券的鋌而走險,業內有人認為,這一做法在業內并不鮮見,且是為了公司還債而非個人牟利,似乎“情有可原”。然而天同證券挪用客戶保證金的風險之高,性質極為惡劣,若已成為業內爭相效仿的范例,更有系統性風險之虞。天同一案,一方面為客戶保證金的獨立存管問題敲響了更為急促的警鐘,另一方面也表明,對于在技術上已然破產的券商,監管部門倘不予以及時果斷處理,其潛在風險則遠超出人們的預想。 相關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