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早報記者 沈雁飛
金融危機迫使金融巨頭花旗集團開始拆分出售旗下資產。
“從不歇息”的花旗集團(Citigroup)終于頂不住金融危機的折騰,邁出了“瘦身”分拆的步伐。這家創(chuàng)立于1812年、一度占據全球銀行業(yè)頭把交椅的金融巨頭由此開始艱難轉型。
當地時間1月13日,花旗集團與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簡稱“大摩”)同時宣布,旗下經紀業(yè)務部門正式合并。交易一旦完成,這家新成立的合資公司將超過剛剛收購美林的美國銀行,成為全球最大的證券公司。
這可能僅僅是花旗集團重組計劃的開始。有消息稱,花旗集團即將宣布一項將自身規(guī)模縮小三分之一的業(yè)務剝離計劃,將業(yè)務重點縮至僅面向大型企業(yè)和富裕個人。
此舉或標志花旗傳奇人物桑迪·威爾(Sanford Weill)創(chuàng)立的“金融超市”模式宣告終結。
花旗進賬58億美元
根據花旗集團和大摩的合并計劃,將進行合并的部門包括花旗的經紀業(yè)務部門美邦(Smith Barney)、Smith Barney Australia、英國的Quilter業(yè)務,以及大摩的全球財富管理部門(Global Wealth Management Group)。花旗在日本的子公司Nikko Cordial Securities和私人銀行業(yè)務不在合并之列。
大摩將向花旗支付27億美元現金,擁有合資公司51%的股份。交易完成后,花旗將有約95億美元進賬,稅后約58億美元。
成立合資公司可以為上述兩家公司節(jié)省約11億美元的成本。
合資公司名為摩根士丹利美邦(Morgan Stanley Smith Barney),旗下管理的客戶資產約為1.7萬億美元,經紀人超過2萬名。大摩聯席總裁詹姆斯·高曼(James Gorma)將擔任合資公司的董事會主席(Chairman);花旗全球財富管理部門美國和加拿大地區(qū)的總裁查爾斯·約斯頓(Charles Johnston)將擔任合資公司總裁。
該協(xié)議已經獲得兩家公司董事會批準,將于2009年三季度完成。
根據兩家公司簽訂的協(xié)議,兩家公司目前的存款仍各自保留,合資公司吸收到的新資金將按照股權比例分配。雙方的協(xié)議還表明,摩根士丹利有權在3年后將持股比例增至65%,4年后可增至80%,5年后則可以100%控股。花旗則稱在至少5年內會維持“相當數量”的持股比例。
“非賣品”美邦
美邦是花旗集團全球理財業(yè)務的兩大組成部門之一,亦是該集團旗下難得的“健康”資產。
金融風暴中銀行業(yè)雖然遭受重創(chuàng),但其經紀業(yè)務相對穩(wěn)定。花旗集團200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即使在金融危機最嚴峻的去年前9個月,美邦的盈利依舊保持了2%的同比增長率,為花旗創(chuàng)造79.38億美元收入,而花旗集團同期的總收入同比下滑了23%。
美邦還在花旗集團全球理財業(yè)務中占據了逾八成份額。2007年全年,美邦創(chuàng)收105.29億美元,對集團利潤的貢獻率僅次于美國信用卡業(yè)務和國際零售銀行業(yè)務。
即使撇開花旗集團,美邦本身在華爾街歷史上亦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美邦是一家全球性的、全方位服務的投資銀行及證券經紀公司。其主要的前身是1873年Charles D. Barney在費城成立的證券經紀公司,以及1892年Edward B. Smith在費城成立的一家證券公司;其另一重要前身是曾叱咤債券市場的所羅門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 Inc.)。1997年,上述三家公司合并成為所羅門美邦控股公司,歸入旅行者集團,一年后,旅行者集團和花旗銀行合并,組成了如今的花旗集團。2003年,花旗集團將“所羅門”字頭從該公司名稱中抹去,只留下美邦這一名稱。
正因此,一個半月前的2008年11月21日,花旗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潘偉迪(Vikram Pandit)還曾在董事會堅決地稱,“我沒有出售美邦的意愿,我愛這項業(yè)務。”
然而,剛剛進入2009年,潘偉迪就不得不食言出售“非賣品”美邦。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
花旗否認關閉在華私人銀行 美總部收縮業(yè)務戰(zhàn)線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