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紅軍
全球經濟失衡與金融異化的格局,在造就華爾街人才濟濟的同時,也釀成了華爾街在激勵體系、傳銷體系、創新體系、評級體系、投資體系與監管體系上的系統性失誤
美國次貸危機本質上是一場史無前例的信用危機。由于“金融創新”名義下杠桿效應的過度放大,加上美國政府對金融創新監管的缺失,引發了全球的金融海嘯,不僅動搖了美國的金融霸權地位,動搖了全球對美元金融體系的信心,也動搖了世人對華爾街精英的信任。盡管華爾街只是一條金融街,但其百年積累的文化正在異化,成為淹沒全球財富百年海嘯的震源。
海嘯過后,全球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失衡的格局必將重組,獨立投資銀行與全能商業銀行的條規將被重新規范;金融創新與監管(分業或混業)的制度將重建;美元獨霸的貨幣體系或將調整。
那么,華爾街精英在次貸危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最近,諾貝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以“偽善之果”(The fruit of hypocrisy)為題在英國《衛報》撰文指出,次貸危機是“美國最優秀、最聰明的一些人,都把他們的才智用在了如何逃避條規和標準的管束上,而這些條規是為了確保經濟效率和銀行體系的安全而設計的。不幸的是,這些人做得太成功了,而我們所有人,包括屋主、普通工人、投資人和納稅人,卻為他們付出代價”。
誰是華爾街精英?
所謂華爾街精英,主要指美國知名投行(如雷曼、貝爾斯登、美林等)與全能型銀行(如花旗銀行等)的職業經理人或分析師、精算師等核心業務人士。
華爾街金融從業人員共分為五種類型,第一類是在大型投行、全能銀行擔任高管的人士和基金經理;第二類是金融分析師與產品設計師;第三類是交易員與銷售員;第四類是技術人員;第五類是專業律師、會計師、評估師等。其中華人約2000名,多數為名校畢業后直接進入華爾街的年輕人,主要從事與數據分析及技術相關的業務工作。而其中中年技術骨干則既懂金融又懂計算機,有的還會研發軟件。據統計,目前在紐約州的證券從業人員就多達21萬。
長期以來,一代又一代的華爾街人在美國乃至世界科技發展與經濟繁榮中,發揮了舉世矚目的作用。但從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截至2007年11月,美國金融業共裁員14.6萬人,是2006年的三倍;2008年以來,僅花旗、雷曼等10多家金融機構已裁員數萬人,金融界工作職位減少20%。這些失去工作的華爾街金融人士,有的正成為美國中小金融機構,包括我國金融機構抄底聘用的目標。
從金融創新的角度,我們應當肯定華爾街金融人士的專業性與創造性,并引進所需人才;但是,也應看到,華爾街精英的系統性行為錯誤與政府監管失當同為金融海嘯的主要根源。從華爾街兩個世紀的變遷來看,金融危機似乎成了美國的家常便飯,而每次危機的最大獲益者總是華爾街。這就使我們不能不仔細研究華爾街“精英譜”在這場金融危機中的系統性錯誤行為鏈。
華爾街的系統性錯誤行為鏈
一、“動力鏈”:失衡的激勵體系
絕頂聰明的華爾街人與薪酬專家結合,為其設計了理由十足的天價激勵方案,導致華爾街CEO與職業經理人有著為股票期權鋌而走險的傾向,甚至不惜沖破道德底線(如各種違規套利)。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