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孫忠)前中國銀行行長、現任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組長李禮輝今日在第二屆全球區塊鏈峰會上表示,區塊鏈完全“去中心化”的特性在金融領域并不適用,分布式和多中心化有望成為現實選擇。
李禮輝認為,區塊鏈金融的結構特征,是“分布式”而非“去中心化”。
他認為,應用于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的確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技術結構。現有信息技術系統均由中心服務器實現所有的信息交換和數據存儲。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則通過構建分布式結構體系和參與者共識協議,形成不需要中心的數據庫系統。所有約定的參與者都參與數據的記錄和驗證,再通過分布式傳播發送給各個節點,即使部分節點受到攻擊或者損壞,也不會影響整個數據庫的完整性和信息更新。
然而,這種結構其實有很高的硬件需求。一是海量數據存儲需要巨大的空間,二是數據同步需要高速的網絡,三是各個節點的容納能力需要達標和均衡。一旦交易頻次超過系統的容納能力,或者超過最弱節點的容納能力,那么交易就將自動進入隊列排隊,耗時遞增,給使用者帶來不良體驗。因此,完全“去中心化”的結構只適用于比特幣這類流量很低、每秒幾筆的低頻次交易。
而在金融應用場景中,高頻次是常態,銀行卡、股票、外匯等金融業務的交易峰值每秒可達萬筆之上。同時,金融產品和服務通常是跨平臺的。例如,應用區塊鏈技術構建數字票據,就必須解決數字票據系統與電子票據系統等平臺的對接問題,數字票據交換與資金清算的實時對接問題。對于高頻次、跨平臺的金融應用場景,區塊鏈技術發展初期的“去中心化”結構顯然無法適應。
正因為如此,在區塊鏈技術應用研發和實驗中,近年出現的“私有鏈”和“聯盟鏈”,選擇的是多中心的“分布式”結構。
IBM、微軟、R3聯盟正在研發和實驗的,也是“分布式賬本”技術。隨著區塊鏈技術應用的迭代演進,“去中心化”已經不再是區塊鏈技術的固有特征,更談不上是區塊鏈技術的“精髓”。因此,李禮輝建議把“分布式”定義為區塊鏈金融的主要技術特征。
在經濟可行性方面,我國的金融基礎設施比較發達,大型金融機構已經建成超高速、大容量、中心化的信息技術系統。李立輝建議,在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中,各家金融機構共同組建分布式的“聯盟鏈”,實現現有系統與創新系統的無縫鏈接,有利于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達到節約投資、節約交易成本、確保交易速度、實現合規控制的目標。
他表示,新技術的金融應用不應“去中心化”,更不能“去政府”、“去監管”。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分布式結構中,“多中心”之間存在競爭性合作關系,只有效率最高、可靠性最高的中心,才有可能被大多數參與者認可,也才能成為“主中心”。金融監管機構對各項金融交易的監督和控制,必須通過主中心和多中心來實現。有關金融監管的法律規則,只有成為分布式結構中參與者共同認可的技術規則,才可能有效實施。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