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中國離經濟危機還有多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 18:51 《資本市場》

  本刊記者:劉亮

  提起經濟危機,大家都會覺得是洪水猛獸,凡其過處,原來的繁華會變成凋敝一片,市場蕭條,交易停止,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所以,無論是經濟學家還是普通老百姓,都非常關心可能會發生的經濟危機。

  最近,有兩條財經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因為這兩條消息都和中國政府為防范經濟危機所做的努力有關。

  一條消息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十年之后,東亞各國在共同創傷的記憶下,走到了一起,積極建立共同防范經濟危機的新體制。

  今年5月5日,第十屆東盟和中、日、韓(“10+3”)財長會議在日本京都舉行,會后發表了“10+3”財長共同聲明,同意在兩年內建立800億美元的貨幣儲備庫,以應對可能發生的貨幣危機,“10+3”國家中的任何一個國家在面臨貨幣危機時,都可以動用儲備庫內的外匯儲備。

  “從長期來看,這將增強亞洲地區的貨幣信心。”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彭興韻在接受國內相關媒體采訪時表示:“1997年金融危機期間,泰國用300億美元外匯儲備回購泰銖,但這些外匯儲備很快耗光了。現在有了這個多邊框架下的外匯儲備池,國際投機資本沖擊亞洲國家貨幣之前,就要先估量估量,亞洲政府間的合作對抵御沖擊有多大影響,要考慮‘10+3’總體在外匯市場上的干預能力。”

  中國也積極參與了多邊防范貨幣危機機制的建立,出席上述會議的中國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在會后對媒體表示,推進建立防范貨幣危機的多邊機制在亞洲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多邊機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建立具有法律約束的外匯儲備庫,在正常情況下由各國自己管理,一旦出現風險,就由各國共同管理以應對危機。

  另一條消息是,5月18日,央行忽然“三箭齊發”,同時宣布上調存貸款利率、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擴大

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這在央行過去是從來沒有過的。

  從這些政策措施可以看出,中國政府正在嚴防死守,積極采取內外部手段,化解在經濟領域可能出現的風險。

  對于防范經濟危機,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她說,防范經濟危機就像是預防癌癥一樣,需要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這樣治愈的概率會非常高。

  比較有利的一點是,中國政府對于當前的經濟形勢,有充分的認識。中國政府認真分析了日本金融危機、東南亞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已經開始采取措施,來著手規避在經濟領域可能積累起來的風險。

  相似的征兆

  當然,也有持悲觀看法的人。他們認為,中國在最近幾年很可能會重蹈東南亞經濟危機的覆轍。這部分人強調,當前中國經濟和1997年之前東南亞的經濟運行狀況,有相似的地方。“諸如經濟發展過熱、結構不合理、本幣被迫升值、

房價持續走高、股票價格飛漲等等”。

  考察東南亞經濟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經濟危機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外經濟學家將東南亞經濟危機發生的內部原因,總結為以下主要幾點。

  經濟發展過熱,結構不合理,資源配置效益不佳。東南亞國家從1970年代開始相繼起飛,經濟快速增長,但也積累起了嚴重的結構性問題。這些國家更迫切地推動新一輪的經濟增長,然而忽略了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投資和生產大量過剩。股市在投機性資本的作用之下,快速上漲,但卻無法起到合理配置資源的目的。

  地產泡沫嚴重,導致銀行出現大量呆壞賬。東南亞各國在過去十幾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導致房地產價格暴漲,吸引銀行向房地產大量投資。據統計,當時泰國金融機構實際貸給房地產業的資金約占其貸款總額的50%,馬來西亞這個比例為29%,印度尼西亞占為20%。在經濟危機發生之前,這些國家大量的住宅、商業建筑被閑置,導致大量資金因房地產過剩變成呆壞賬。銀行呆壞賬影響了東南亞金融體系的穩定,導致一些金融機構破產。

  過分依賴外資,但外資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泰國經濟開始起飛時,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資金短缺,二是通貨膨脹較高。在這種情況下,泰國的利率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上,匯率相對穩定,國際游資大量流入泰國,但這些資金并沒有被很好地加以利用,大量資金被貸給房地產業。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需要外資的推動,但不能完全依賴外資。過分依賴海外市場資金,尤其是偏重對短期游資的利用,必然會增加經濟發展的不穩定。

  不能正確處理國際收支短期平衡與長期平衡的關系。在長期國際收支平衡缺乏堅實基礎的情況下,當時的東南亞國家就試圖開放資本項目,來實現短期國際收支的平衡與國內經濟的均衡,這樣做是很容易導致外國投機資本入侵,而投機資本大量進入的國家,無疑更容易發生貨幣或金融危機。

  持悲觀看法的人認為,當前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突出,人民幣在外部壓力下不斷升值;資本快速流入;資本市場市值一天一萬億的增長態勢,上證指數上漲突破4000點,帶動國內投資熱情進一步高漲,街頭巷尾無人不談股票,仿佛一夜之間大家都成為了金融投資家,投資收益空間鼓舞人心;無論如何調控,都無法抑制不斷上漲的房地產價格。這些都說明現階段我國經濟調控的壓力還非常大,中國現階段面臨巨大的經濟危機風險并非空穴來風。

  經濟結構失衡

  與東南亞經濟危機發生之前相似的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矛盾突出,這是相對嚴重的問題。

  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相關數字,中國的經濟增速在2006年下半年有所放慢,2006年第三、四季的經濟增速由上半年的11%,分別下降至10.6%和10.4%。2006年全年經濟增速成為10.7%,連續第四年經濟增速超過10%。2006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部分原因在于,政府從2006年4月份以來開始采取宏觀調控,試圖讓投資過熱降溫。

  然而,今年頭幾個月的工業生產、出口及貨幣投放的數據顯示,總體上200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仍然偏快。而且2007年上半年,中國股市的波動大大加劇,在1月底2月初和2月底均出現過暴跌,但隨即反彈。

  近期宏觀經濟失衡的主要問題是貿易與經常項目順差雙雙大幅增長,中國政府希望通過宏觀調控為過熱的投資降溫,避免出現產能過剩,避免效率低下的投資項目大量消耗資源。

  但對此的政策選擇卻陷入兩難,因為投資增長放慢也可能使進口下降,從而使中國的貿易順差進一步增加,加劇中國經濟的外部不平衡性。巨額順差將進一步導致國內信貸和貨幣供應量的快速上升,使政府在實施緊縮貨幣政策時面臨很多難題。除非國內的消費需求迅速增加,或者國內其他領域的進口出現快速增長。

  著名經濟學家趙曉認為,從經濟結構上來看,中國可能還存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比如中國出口呈現偏斜狀況,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消費品領域,如電子產品、電氣設備、家用電器、服裝、紡織品和鞋襪方面。從中國在泛亞洲生產體系中的角色看,“中國制造”掩蓋了一個事實,即所組裝產品的零部件往往來自亞洲其他國家,中國只是在泛亞洲生產體系中作為最后一個階段出現。鑒于出口按成品價值而不按附加值記錄,許多東亞國家與美國和西歐的貿易順差在中國匯總,這實際上虛增了中國的順差。

  雖然中國在不少工業部門中處于強勢地位,但鮮有中國企業在國際上得到承認或者具有競爭力,事實上中國出口額中的將近60%由外國投資的企業生產,因此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跨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力。再從中國出口型經濟有限的地理范圍看,中國大約3/4的出口產生于大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渤海灣地區等占中國陸地3%左右的面積,這樣一個地域安排也是有問題的,它導致了中國的地區差距不斷擴大。

  如今中國的經濟增長雖然舉世無雙,其他方面的進步卻不像經濟增長那樣快速。比如,社會轉型緩慢,尤其是貧富差距已相當嚴重,公共產品短缺成了制約中國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不計成本、不計環境破壞、不管弱勢群體利益的發展模式也受到了廣泛質疑。在這種情況下,盡管中國的增長依然強勢,但政府對增長失速的擔心卻大大加劇,公眾對于改革的支持也已經減退。

  著名經濟學家張曙光也指出,內外經濟嚴重失衡是當下中國經濟運行和發展中的最大風險。“長期大量的雙順差和外匯儲備的持續積累就是經濟失衡的集中表現,外部升值壓力只是這種情況出現的必然反應”。

  而國內經濟結構扭曲和資源配置低效才是發生危機的潛在根源。從1998~2004年,制造業以年均20.2%的速度增長,服務業的增長率平均卻只有9.32%,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比印度等低收入國家還要低10多個百分點。制造業快速發展,但服務業尤其是醫療、教育、環境等部門的市場化改革卻嚴重滯后,扭曲了資源配置,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失衡。

  流動性過剩正在將中國經濟推向很危險的境地,但目前我國金融體系比較脆弱,防范風險和危機的能力不足。雙順差的不斷擴大和外匯儲備的持續積累,以及境外熱錢的大量流入造成了我國當前被動的流動性過剩。而我國銀行體系以間接融資的主導,間接融資占到總融資比例的82%,低利率和高利差政策既不利于銀行治理,也不利于提高資金效率,反而加大了金融系統的風險。

  卡位較好

  如果將中國的經濟發展看成是一場足球比賽的話,可以說中國隊的隊員目前站位還好,對方隊員的意圖我們已經有所了解,因此也就不難防范,對方試圖進攻破門的意圖都被我們一一化解掉了。這有點像目前中國對經濟危機的防范,我們對可能發生的經濟危機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并在不斷進行著有效的調整。

  入世五年來,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國際貿易額分別保持了年均10%和28%的高速增長,中國已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和第三大貿易國。與此同時,中國的消費物價也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十年中最高的年份也沒有超過4%。不可避免的是,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嘉升投資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CEO戴章揮曾經親歷過臺灣的股災和東南亞經濟危機。戴章揮認為,與東南亞國家當年對經濟的完全自信不同,現在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必須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平衡經濟增長模式,同時構建和諧社會。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的重心將由工業轉向服務業,將更加依賴國內需求,收入分配將更加公平,將致力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這些措施也將有利于解決中國短期內主要的宏觀經濟挑戰——貿易順差增速過快的問題。

  從以工業為重心轉向以服務業為重心,從投資和出口轉向擴大消費,這將使中國在實現經濟增長中的能源、原材料與資源的消耗下降,環境得到更好保護,也會消弭產能過剩及經常項目順差的壓力。

  從近期的情況來看,中國經濟的前景仍然非常樂觀。出口企業和制造業將受到近期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包括稅收制度與

人民幣升值因素的影響,發展速度將會降下來。而政府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可能會不斷出臺。2008年,政府采取的宏觀調控措施,也許可以讓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降下來。

  戴章揮認為,中國經濟失衡的挑戰仍然處于可以控制的范圍之內,但經濟發展外部失衡的壓力還在繼續上升。中國政府已經決定實施國有企業的分紅制度,加大對醫療和教育的公共財政支出,并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這些政策將會減少投資,促進消費,是有利于緩解外部失衡的措施。

  而短期內,中國政府在抑制資產價格泡沫方面也做到了“穩、準、狠”,如央行“三箭齊發”政策,同時宣布上調存貸款利率、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這一組合拳被市場看成是央行向股票等資產價格快速上漲亮出了“黃牌”。顯然,這也僅僅是一個開始,政府還會對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揚施以重拳。

  短期無危機

  通過仔細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與東南亞經濟危機之前各國的情況,其實存在著很多的差異。

  比如,東南亞國家當年大都實行固定或者盯住匯率制度,同時實現了金融自由化,而中國目前則是在實行盯住匯率的同時,保持著對資本項目的管制;東南亞國家當年都有大量外債,而中國則有大量外商直接投資;危機爆發前東亞國家出口能力開始下降而且外匯儲備不足,而中國目前的出口能力沒有下降,外匯儲備充足。

  與此同時,近兩年來,中國的金融改革有了相應的進展,中國的銀行業改革是在2006年走出了關鍵的第一步,對國有四大商業銀行歷史上的呆壞賬做了徹底的清算,同時也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對四大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進行了變革。

  從國際收支方面看,東南亞危機之前,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存在著大幅度的經常性收支逆差。而目前中國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巨額的外匯順差以及較強的資本項目管制,短期內中國發生與之類似的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并不大。

  從國家環境來看,近年來東亞國家和地區扎扎實實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日本將信息產業作為日本經濟最重要的支柱產業,要在5年內將日本建成全球信息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韓國將信息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提出將信息產業占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11%提高到2010年的20%。中國的信息、生物和新材料技術取得了快速發展,并已在某些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東南亞一些國家在加速以信息業為主導的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同時,都非常重視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和服務業。

  同時,東亞國家對于加強金融領域的合作已經達成共識,將充分利用“10+3”機制,通過建立外匯儲備庫來加強相互之間的金融合作,擴大區域內貿易,減輕美歐市場變化對東亞經濟的影響。

  亞洲開發銀行駐華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博士日前在分析了國內外的經濟形勢之后也表示,短期內亞洲國家再次出現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歷史證明,每次危機都是不同的,不可能簡單地重復過去。

  盡管中國短期內不會發生金融危機,但并不是說中國就不會發生金融危機了。目前中國經濟面臨著世界經濟失衡和國內經濟失衡雙重挑戰,正處于世界經濟結構失衡的漩渦中心。而從中長期眼光考察,經濟結構失衡的積累有可能導致新的危機。中國必須從東南亞經濟危機中吸取教訓。

  危機的發生在于內外因素的共同推動,但要想防范危機,顯然要從內部著手。對于防范未來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中國需要在可控的范圍內,穩步推進國內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僅僅靠加息、升值等方法顯然并不能從根本上化解深層次的經濟矛盾。從金融著手防范危機,是為了有時間進行更深層次的經濟結構調整。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要想超越經濟危機,需要從增加內需,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多個方面,改變目前的經濟不平衡狀況。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