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日本經驗考驗中國銀行業全球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 16:52 《資本市場》

  作者:孫伯銀

  ◆中國銀行業面臨的背景與1980年代日本銀行全球化崛起有著驚人的相似,這不但預示著中國銀行業全球化時代的即將來臨,同時警示出日本銀行全球化興衰的經驗教訓,也應該成為中國銀行的參考。

  日本銀行業1980年代在全球市場迅速崛起,決定因素是外部市場條件有利,銀行擁有較多的資源優勢。但是,受規模最大化驅動,不重視超資源競爭優勢的培育和提高,沒有長遠發展戰略,不重視當地人才的開發利用和本土化經營管理。隨著泡沫經濟破滅,外部有利條件消失,資源優勢削弱,日本銀行全球化陷入困境。目前,中國銀行業面臨的背景與1980年代日本銀行全球化崛起之時有著驚人的相似,這不但預示著中國銀行業全球化時代的即將來臨,同時日本銀行全球化興衰的經驗教訓,也應該成為中國銀行的參考。

  日本銀行全球化解讀

  日本銀行的全球化發展由來已久,但海外機構規模一直不大,影響有限。直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銀行抓住歷史性機遇,發揮資源優勢,以美國、歐洲和亞州市場為主要目標,通過一系列并購擴張活動,在全球市場迅速崛起,成為全球市場的主要力量。具體分析,1980年代日本銀行全球化崛起是外部有利條件和內部資源優勢共同作用的結果。

  盡管從長期來看,當時日本國內市場開放度不高,監管政策嚴格,政府對銀行提供隱性保護,銀行破產率低,同時銀行與企業相互持股,股權相對穩定,股價波動不大,銀行缺乏市場競爭創新的壓力和動力,國際競爭力不足。但是,由于當時經濟環境大好,日本銀行全球化擴張擁有豐富的資源優勢,這些資源正是日本銀行抓住時機,全面出擊,實現超常規增長的動因。

  由于當時的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再加上高儲蓄率和資本過剩。銀行在日本國內市場經營前景樂觀,風險承受能力較強,有實力開拓國際市場。

  國內資金過剩的格局,又帶來了兩種結果的出現:一是國內非生產領域投資增加,資產價格高漲。據有關分析,1985~1990年間日本土地價格增長了2倍以上,新

房價格接近居民年收入的10倍,股指增長率31%。這又導致銀行資產規模和市值大增,通過股市融資便利,擴張加快。二是海外投資增加,日本成為最大債權國。1980年代前期以本國政府和非銀行金融中介購買美國國債、房地產等資產為主,后期海外銀行擴張,貸款投資大增。

  隨著外貿順差擴大,國際爭端加劇,日本企業出口面臨較多的限制,日元被迫升值,導致企業出口成本增加。為降低成本,規避出口限制,日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收購增加。根據日本政府統計,1985年日本FDI為122億美元,1989年達675億美元,在美日資生產企業達700多家。日本外貿投資增長,銀行國際業務和客戶基礎擴大,追隨客戶涌入國際市場。

  同時這一期間,日元的大幅升值,使對外投資收益大增。日元升值增大了日本銀行和企業對外投資購買力。基于匯率分析,在外匯儲備大增、日元升值和銀行資金過剩的背景下,對外投資收益增幅大于日元升值增幅,日本銀行積極尋求對外擴張。同時由日元升值帶來的間接效應使得日本銀行的資本賬面值大幅增加,國際評級提高,使得銀行可以獲得廉價資金,海外資產快速擴張。

  而在1980年代在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日本銀行逐漸放松管制,為日本銀行在國內融資,在美國放貸,全球配置資源,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正是由于日本政府的保護支持,消除了日本銀行國際化的后顧之憂。刺激其實行規模擴張戰略。據統計,1984年日本銀行海外資產3411億美元,1993年達到21810億美元。

  同時在外資政策上,歐洲市場管制較嚴,日本銀行在歐洲市場收購較少,以新設機構為主;美國市場相對寬松,美國銀行為提高資本充足率,向外資銀行大量出售貸款,使得日本銀行得以合理的價格接手許多美國銀行。其時美國市場規模雖然較大,但當時美國銀行法禁止跨州經營、銀行與證券保險混業經營,銀行規模普遍不大,分割于不同城市,不能向客戶提供全面金融服務等,也為日本銀行進入開展相關業務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日本銀行全球化衰落的根源

  自1991年開始,日本銀行被迫調整國際化戰略,從過去的全球出擊轉向對美國市場的重點防御,有選擇退出。1991年日本城市銀行海外分行的資產下降了13%,銀行總資產下降了5%,這是二戰以后銀行資產首年下降。

  從表面來看,1990年代日本銀行全球化衰退是外部市場條件變化,內部資源優勢削弱的自然結果。但深入分析,日本銀行沒有利用有利時機,提高國際競爭力,片面追求規模最大化,未能成為當地本土化銀行,是其國際化發展不可持續的根源。

  從外部環境來看,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刺激日本銀行全球化的有利條件逐漸消失,日本銀行業的資源優勢在90年代初被削弱。

  1990年以后,日本國內泡沫經濟破滅,對銀行經營發展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日本銀行資產質量惡化,盈利能力下降,市值縮水,國際評價降低,在國際市場的融資成本上升;同時日本央行實行緊縮性政策,1990年8月將再貼現率由3.75%提高至6%,市場資金緊張。隨后在美國的壓力下,逐漸放松利率管制,實行利率自由化,國內利率與國際市場利率趨于一致,銀行低成本資金優勢消失。

  而國際市場方面,1988年主要發達國家制定通過了巴塞爾協議,對銀行資本充足率提出統一國際監管標準,要求1990年末達到7.25%,1992年達到8%。日本銀行資本充足率較低,股市泡沫破滅前可以通過股市融資,泡沫破滅以后,銀行不良資產增加,市值嚴重縮水,股市融資困難,只好通過發行次級債補足,資金成本增加,資產負債表擴張能力受限。總之,隨著市場環境惡化,銀行資源優勢只剩下客戶關系優勢和政府的保護政策,但不足以彌補銀行國際化擴張的成本損失,從而被迫削減海外資產和負債,調整擴張戰略。

  從當時日本銀行業的特征來看,普遍缺乏對國際競爭力的培育提高,而單純追求資產規模最大化而不是能力提高為目標。

  在這樣的思路下,當美國房地產泡沫嚴重的情況時,日本銀行繼續參與對大不動產開發商發放的銀團貸款,大力支持日本企業對美國房地產投資和收購,有的甚至直接投資美國房地產,隨著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而遭受巨額損失。

  而其時日本銀行在海外拓展中,人力資源管理不力,組織管理不力,創新能力不足。日本銀行對海外機構沿用國內管理機制,不重視本土化經營管理,決定了其不可能在當地市場生根開花,取得成功。

  另外日本銀行業在海外收購銀行從屬于規模最大化目標,機構整合不到位、信息傳遞不暢、管理失控,既不能發揮協同效應,也未能實現獲取國際市場先進技術經驗提高母行競爭力的目標。

  中國銀行業的全球化時代

  將當前中國銀行業的發展現狀與1980年代日本銀行全球化擴張時期的情況相比,盡管兩者處于不同的時空下,國內銀行競爭力相對較弱,東道國市場準入限制較多,但是在其他許多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預示著我國銀行業面臨歷史性的巨變,全球化擴張的時代來臨。

  中國正處于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期。近年來,中國已成為世界制造工廠,在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經濟一直呈現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發展態勢。股市、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持續上漲,但目前泡沫的成分不大。

  同時外匯儲備過剩,預防動機滿足,也提出轉變投資策略的要求。因此,以企業和銀行主導的直接投資開始增加。政府大力支持企業走出去。中國崛起實質是企業全球化的崛起。目前,擴大對外直接投資意義重大,包括獲取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源,消除增長瓶頸,減少經常項目順差和外匯儲備累積,緩解人民升值壓力和央行對沖調控壓力等等。

  而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持續升值,也客觀上為對外收購擴張提供了便利。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已升值了約4%,2007年末預計升值到5%,對外購買力大增。

  中國經濟正處于外貿和資本項目雙順差持續擴大,外匯儲備高增長的歷史性階段。自1994年以來,中國一直保持雙順差態勢,到2005年底,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和德國的全球第三大外貿進出口國、 吸引外來直接投資最多的第三大國(僅次于美國和英國)。政府實行實行嚴格的結售匯制度,大量外匯盈余集中于中央銀行手中,外匯儲備持續高增長,2006年末突破10000億美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

  銀行資金成本低,利差收益大,資金過剩嚴重。目前,國內一年期儲蓄存款利率為2.5%,扣除利息稅(0.5%)和通貨膨脹(06年平均1.5%),實際利率為0.5%,2006年12月通脹率達2.8%,2007年將繼續上升,預示著已經進入負利率時代。而美國一年期儲蓄存款利率為5.25%,實際利率2.7%。國內一年期貸款利率為6.12%,存貸款利差高達3.62%。其因,一是國內儲蓄率較高,加之對外雙順差,資本項目管制,市場資金過剩。二是央行實行利率管制,為防止更多投機資金進入,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及加息負面影響,將國內利率低于美元利率的一定水平。

  同時中國銀行業改革上市,市值提高,資金過剩,擺脫了資本充足率的約束;同時股價飆升,市值暴漲,國際形象和評級正在提高,全球影響力處在上升期。中國工商銀行市值一度超過美國花旗銀行,引起全球矚目。盡管這與國內利率水平較低、資金過剩、市場投機不無關系,但無論如何,市場預期看好為銀行擴張提供了有利的資本條件。而國內銀行除中國銀行之外,海外機構仍然很少,在過去一年中中國建設銀行收購美銀亞洲、工商銀行收購印尼哈林銀行,拉開了銀行全球化擴張序幕。

  另外中國銀行業同樣與企業有著較深入的合作關系。盡管這種關系與日本銀企相互持股的關系相比寬松,但是傳統合作關系,銀行掌握信息優勢,積極支持企業對外擴張,追隨客戶提供全面金融服務。

  中國銀行業全球化的挑戰

  目前盡管中國銀行業全球化擴張的時機趨于成熟,但是仍面臨著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國際環境較為惡劣,發展中國家不確定性風險較大,歐美發達國家準入政策嚴格。這是中日兩國銀行全球化擴張背景面臨的最大不同,也是中國銀行業對外擴張的最大難點。日本銀行在80年代擴張時,也曾引起歐美國家的恐慌,“日本超越美國論”塵囂甚上。但是,與目前的“中國威脅論”版本有著本質性差異,表現在當時尚處于冷戰時期,日美有著同盟關系。所謂的日本威脅主要局限在經濟層面,因此美國對日本在美國的收購擴張活動政策較為寬松。而中國的威脅被認為不僅有經濟層面,還有政治層面,因而對中國企業“走出去”除了使用通用的市場標準限制,還有政府安全審查。過去,美聯儲拒絕中國的銀行進入美國市場設立分行,給出的理由是資本充足率不達標、不良資產過多、監管部門監管能力不足、沒有反洗錢法規等。英國等其他國家參照美國。目前,隨著國內銀行改革完成,制度逐漸完善,上述問題已經解決,美聯儲對國內銀行轉為無條件準入限制。除了中國銀行,其他銀行在英美設立代表處已達10年以上,2005年工商銀行在英國設立子銀行。設立分行困難,收購當地銀行更難。中海油競購優尼科公司失敗已經表明了這點。發展中國家各項制度不成熟,政策多變,有些國家社會不穩定,不僅存在契約履行的不確定性,而且存在財產人身安全問題。

  二是銀行國際競爭力不足。這其中包括:一是銀行本身仍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市場競爭力不足。這與我國長期以來金融管制嚴格,市場發育不成熟有著相當的關系,同時盡管目前銀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但畢竟為時尚短,傳統運營思想觀念影響較大。二是人力資源管理機制不當,國際化管理人才缺乏,缺乏國際施壓和管理能力,并習慣性沿用國內管理方式,國際化經營水平較低。早在多年前,中行就啟動了境內、外機構和境內機構間內部人才交流機制,為中行贏得了不錯的人才戰略儲備。但由于只有人才儲備,沒有有效激勵的機制,導致部分人才流失和資源浪費。三是跨文化整合管理能力不足。與外資機構合資或者參股外資銀行,面臨東西方文化理念不同的協調難題。整體收購當地銀行,對銀行的整合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中國銀行業的全球化戰略

  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戰略,首先必須由政府開始,從戰略性高度推動銀行全球化。在對外開放中,遵循對等開放、互利雙贏的原則,通過雙邊自貿談判和特殊互惠協定,降低國內銀行走出去的障礙,改善投資環境。對外資進入國內市場,并購國內銀行企業要盡快制定形成法規,消除我國外資政策相對寬松、國內對我政策相對較嚴的不對等現象。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對國內商業銀行改革有著特殊意義,但是在中國市場備受全球矚目、國內銀行投資溢價高漲的情況下,引資政策應該有所調整,將開放政策與雙邊自貿區相結合,謀取綜合利益最大化。

  其次,銀行制定長遠的國際化發展戰略,明確目標方向。綜合考慮海外市場特點、準入政策以及國際業務增長潛力等因素,劃分重點區域、重點業務,制定可行的國際化發展戰略。以國際金融中心、國際業務潛力較大的國家和地區為重點。從語言文化差異不大的周邊國家和地區起步,逐漸推向全球。對市場條件不成熟、準入管制較嚴格的國家和地區,采取參股、合資、設立子銀行等多種策略,爭取先入為主,熟悉市場、積累經驗,為條件成熟時、收購擴張做準備。

  其三,將全球化與本土化結合起來,實行本土化戰略。最重要的是用人機制、薪酬制度本土化,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形成學習創新型組織,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和服務能力,同時,尊重當地的社會文化傳統和風俗,爭取當地居民客戶的認同,成為有全球化特色的本土銀行。匯豐銀行實行收購東道國銀行并在東道國證交所上市的策略,成為全球化的本土銀行,獲得了重大成功。在東道國上市,不僅解決了收購資金問題,擴大了客戶基礎和市場影響力,而且成為一家當地的銀行,與東道國政府和公眾 “共享”東道國金融市場,緩解了全球化的進攻性,得到東道國政府和市場的普遍認同。

  其四,避免資產規模最大化沖動,實行提高競爭能力戰略。日本的經驗表明:資產規模擴大和市值上升,容易使人產生自身強大的幻覺,加上有利的市場擴張條件,容易使人錯誤地評估形勢,著眼于外在規模和市場份額的擴大,在全球市場四處出擊,無意學習創新,提高競爭力。對國內銀行來講,既不應因循守舊,錯失歷史性機遇,也不應盲目擴張,忽視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只有以日本銀行業全球化中的陷阱為戒,才能讓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路徑更加通暢,并避免在市場環境出現惡化、資源優勢耗盡時,遭受巨額損失,難以持續。

  (作者供職于中國農業銀行國際部)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