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畫廊功能已被削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5日 06:06 金融投資報
文化部市場司綜合處副處長李蕊說:“文化部下一步要做的是對已評選出來的畫廊進行回訪,不能堅持規范經營的畫廊撤銷誠信榮譽。借助政府的力量對在中國本土經營中國主流藝術的畫廊進行國際推廣,讓中國優秀畫廊立足于國際舞臺。” 缺乏國際競爭力 除去拍賣之外,國際國內的畫廊博覽會、藝術沙龍均在春天搶先開辦。在當下傳播無界、運輸發達的市場環境下,包括藝術品交易市場在內的資本交易的地域界限被抹平。國際化的一個結果就是市場之間的聯動性效益,這也是為什么國內業界人士如此關注紐約蘇富比、巴塞爾博覽會、卡塞爾文獻展等等的原因之一。 但是由于中國本土畫廊“腿軟”,國際上門檻較高的畫廊博覽會對中國畫廊一直持觀望態度。上半年,“2007年東京國際畫廊博覽會”中,北京常青畫廊占有一席之地;上海香格納畫廊入選“第38屆巴塞爾博覽會”。能夠入選的畫廊是在中國地盤上借中國當代藝術賺錢的外籍畫廊,無須沾沾自喜,主辦方也是看到中國當代藝術趨熱及畫廊先進的經營理念將其請進門。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在早期并不被國際市場看好,國內市場混亂,無法增強收藏家信心。但值得肯定的是,林松、李國勝等受邀前去的本土畫廊經理人,能夠在博覽會上吸取經驗,看到自己的不足與差距,方能擺正自身的發展方向。 展覽“泛濫” 越來越頻繁的展覽是目前畫廊經營的一個普遍趨勢。紅門畫廊的兩個展館展覽交相呼應,老展館展覽還沒結束,新展館又傳來展訊。某些畫廊一年多達二十幾個展覽,展期一周的畫展更如雨后春筍,蔚為壯觀。當代藝術進入了一個展覽泛濫時代? 畫廊辦展覽的目的是收藏作品、賣畫、推介藝術家,對于大多數畫廊來說,展覽已失去了學術價值,變成了純粹的“展示”,變成了藝術品拼盤和一次藝術品的集體出售。藝術家為了得到更多錢,畫廊為了獲取更大利潤,批評家為了爭取更為豐厚的回報,藝術家、批評家、畫廊在藝術市場上自覺進入一種“合謀”狀態。同時畫廊又必須在保持自己的學術品位和滿足中產階級的審美趣味之間進行痛苦抉擇,最終在金錢面前相互妥協。對于策展人來說,價碼開出來不能不操作,面對各種層次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都要說好話,策展人的解讀變成畫廊辦展、推介藝術家的武器。 勝者為王 市場火熱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的。上半年,北京798藝術區開業新畫廊一周之內多達3家,但是在觀音堂等地也有某些畫廊遲遲不能開張或干脆關門停業。藝術市場再火熱,畫廊也時時面臨經營不下去的危險。活躍在藝術市場的投資者,對藝術品的濃厚興趣依然僅僅是出于經濟嗅覺,參與藝術品交易的目的是將其當作股票一樣牟取暴利,而且這種現象短期內不會有較大改觀。 他們多采取急于兌現的短線行為,對藝術家缺乏了解便急于炒作,使藝術家得到過早過高的物質肯定。有些人認為這樣突如其來的成就會導致藝術家創作停步,使藝術家與畫廊雙方受損。當藝術家富有了,就很難再突破自己創造新東西。來自紐約的中國藝評家強納森·古德曼說:“這種現象在美國也曾有過,當時藝術家缺乏 ‘獨一無二’這個概念,對于藝術的獨特性知之甚少。”畫廊不能及時、正確地發揮市場導向功能,對藝術家創作干預過多,也是使藝術市場趨于惡性發展的原因。 功能削弱 當下的中國內地藝術品市場,藝術品拍賣之強勢似乎已經涵蓋了所有的經營主體。最典型的是藝術品拍賣幾乎被當作整個中國藝術市場的代稱,成為藝術品特別是繪畫流通領域的第一風向標。曾一時期,拍賣行擔憂自己違背了傳統角色、“搶鏡頭”、開始“塑造”亞洲當代藝術市場。拍賣市場如此火爆幾乎超越了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業。 獨特的國情決定了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成熟的西方藝術市場:由于中國市場的起步較晚,剛剛與世界接軌的中國畫廊業正在建設之中,遠沒有進入繁榮階段,更沒有形成西方“畫廊”概念中完善的運作機制和行業規則。許多當代中青年畫家沒有經過畫廊的培育,直接拿作品到二級市場上拍出了驚人的價格,說明市場流通環節中一級市場“功能性”的缺失,甚至說所謂“一級市場”本身就是缺失的。 文化部文化市場司綜合處副處長李蕊說:“文化部下一步要做的是對已評選出來的畫廊進行回訪,不能堅持規范經營的畫廊撤銷誠信榮譽。借助政府的力量對在中國本土經營中國主流藝術的畫廊進行國際推廣,讓中國優秀畫廊立足于國際舞臺。” 中國畫廊在空前火熱的藝術品市場中,在國家大力扶持的條件下,將上得更高、扎得更深、站得更直,那時會發現,其實巴黎、巴塞爾、紐約……并沒有那么遙遠。 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