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QDII與“外投” 想說愛你不容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 09:06 金融投資報
中國內地還是一個整體上并不富裕的社會,眼下經濟決策者卻為錢多了——過剩的“流動性”而發愁,這廂單向開閘把熱錢引向香港及其他境外市場的QDII,那邊又甩出一個更大當量的經濟“原子彈”——發行1.55萬億元人民幣特別債券,購買2000億美元外匯,用于組建中國外匯投資公司(以下簡稱“外投”)的資本金。據說這一舉動一為緩解過剩的“流動性”的困擾,把民間多余的錢集中起來由政府來操盤;二則利用快速增長的龐大的外匯儲備,到境外金融市場去以錢生錢,讓外儲增值,外行聽來這些主意當然不錯,但內行稍一琢磨,不免會驚出一身冷汗——這樣舉世罕有的政府性金融壯舉,經過嚴密科學論證和人大審議嗎?將來出了問題,有誰擔得起責任? 先說QDII,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和地區是單向把錢往境外推,就是那些富裕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的香港、澳門)也還在不遺余力引進資金。開放金融市場沒錯,但你得雙向開放呀。只讓錢流出去不讓錢流進來,這樣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哪國哪時出現過?QDII第一階段開閘香港H股市場,意在讓把內地股市、房價炒得太火爆的熱錢分流到香港及境外市場去。這邊消息一出,那邊H股立馬持續暴漲,等于又一輪利益輸送。這樣的利益輸送一直在進行,同一家中國內地公司同權的股票,初始股發行時H股、B股的價格僅為A股發行價的1/3——1/4,現在開閘QDII,炒高H股,醞釀紅籌股回歸,讓香港市場的投資人大受其益。這等于是讓內地的窮人去接濟香港的富人,使人難免會有“還是做自由的特區人幸福”的感嘆。 讓內地的金融機構去玩QDII,他們能適應理性得多的H股和華爾街市場嗎?在內地信息不對稱的塘子(市場)里,還可以靠內幕消息、以與上市公司聯手、做莊等混水摸魚手段生存,在境外成熟、理性的市場上恐怕就不那么容易玩這些了。因此,我不對QDII抱多大希望,我寧愿投資內地基金也不愿去玩QDII。 再說2000億美元體量的“外投”巨無霸,明面上是政府為解決外儲出路和過剩的“流動性”的應急舉措,實則是財政部與人民銀行分享外匯管控權上達成的同盟。財政部一直在以美、歐等市場體的外匯亦由那些國家的財政部管控為由,要求介入過去由人民銀行掌控的外匯管理。“外投”終于找到一個分享模式,由財政部與人民銀行共同操盤。即財政部和人民銀行又兼有資本經營者的身份。“外投”不僅體量、規模驚人——最初的盤子就達2000億美元,驚世駭俗,而且其模式也舉世無雙:把民間的1.55萬億人民幣資金集中起來,由官商——財政部與人民銀行操盤的“外投”來經營,向海外金融市場投資,也就是由官商來充當龐大民間資金的批發商的角色。 且先不說那些人有無在國際金融市場瞬息萬變的急風狂浪中搏斗生存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智慧,光是誰能制約他們就是一個天大的問題。在缺乏民間制衡機制和問責機制的背景下,誰能保證這么龐大的資金不被亂用和投進吃里扒外、利益輸送的黑洞?前車之鑒太多了,看看各省市前些年搞的國際外經公司、“窗口公司”和“中”字頭的外經公司吧,現在還有幾家是活著的?盡管它們既有行政權,又有市場壟斷權,結果大多很快被內掏外挖蝕垮,如“中川國際”之類,太多太多了。 財政部、人民銀行要當資本玩家,而且還要玩世界最大的。想想看,2000億美元的初始資本,即以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玩過的60倍的杠桿玩法,可以購買超過10萬億美元的國際金融資產,完全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掀起狂風巨浪了。但資本玩家真的那么好玩嗎?那個由世界金融投資市場的“神童”和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世界一流操盤手“夢幻組合”的LTCM(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初始資本也僅12億美元,在其鼎盛時期增長到48億美元,但1998年一個小小的意外——俄羅斯金融風暴,就使LTCM的資產在極短時間縮水90%,僅剩5億美元。幸得美聯儲拯救及時,調動十幾家銀行注資,才免于倒閉。一個盤子僅幾十億美元的LTCM,就使美國金融市場產生了不小的震動,而一個2000億美元初始盤子的中國“外投”,又是由一些缺乏國際金融市場運作經驗和缺乏制度性監督制約機制約束的人來操作,一出事就是天大的事,誰能承擔得起這個責任?今天財政部、人民銀行的決策者那時候又有誰去負責任? 從還在“內裝修”階段就試水“黑石”的操作模式看,“外投”是在國際金融市場同行中去找“二包”,亦即是把資金批發給一些國際投行。這種模式是最不保險的。“黑石”只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二、三流機構,將來“外投”也肯定要找高盛、大摩、美林這些機構“二包”。但“二包”人家也給你保不了底呀!如果再出現“外投”的人為了個人吃好處輸送利益給“二包”機構,2000億美元的“外投”的風險大著哩!不妨把不中聽的話說到前頭,先敲個警鐘,算是打打“預防針”。將來“外投”要是不出大事,那既是中國國民的萬幸,也是國際金融市場的萬幸。□羊慧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