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一級半市場投資:餡餅抑或陷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 02:50 中國證券報
CFP圖片 私募股權投資熱潮涌動。 □中科招商 何毅 坊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某些機構一年前投資擬上市企業,一年后獲得了幾十倍的投資回報。這種偶然性的成功案例顯然被夸大了,營造了社會上投資理財的浮躁情緒,進入股權投資領域的機構和個人都費盡心思尋找短期上市項目,希冀實現一夜暴富的夢想。急功近利的投資心態使股權投資偏離了方向,更多資金把重點放到了擬上市企業的跟隨投資上,也就是所謂的“一級半市場”投資。“一級半”市場是資本市場快速發展的伴生物,雖然存在潛在的財富效應,但是也蘊藏著一定的市場風險和法律風險,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都要理性對待和參與。 “一級半市場”熱 “一級半市場”悄然興起,源于資本市場的發展和股權投資發展階段。2005年以來的大牛市,給股市投資帶來巨大財富效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個社會對投資回報的預期。相對于二級市場投資,股權投資的收益高、風險低,目前較高的股票發行市盈率,更給股權投資帶來巨大的財富增值。特別是股市目前出現高位震蕩,財富效應遞減和投資風險加大,許多社會資金出于避險和逐利,開始向股權投資云集。而對于許多沒有專業和經驗的投資人來說,初涉股權投資最好的選擇就是參與“一級半市場”,這是“一級半市場”投資熱升溫的根本原因。 根據筆者對市場的了解,真正的“一級半”市場投資機會并不多。如果一個企業全部具備了上市條件,上市前根本無需私募資金參與的,各種私募資金要進入這種企業的難度很大。正因為如此,各種資金對投資這類企業趨之若鶩。對已經具備上市條件的企業,很多地方出現投資者“瘋搶”的局面,特別是一些新成立的機構由于沒有專業優勢,就以拉抬價格的來承攬項目,導致項目市場出現“通貨膨脹”,企業資產價格被嚴重抬高。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一些擬上市企業投資價格往往高達十幾倍市盈率,并且還發生著“拉關系、托人情”的局面。在資本市場向好、首發市盈率較高背景下,拉抬投資價格在企業上市后似乎還有盈利空間,而一旦市場發生重大調整,企業首發市盈率下降這種投資必然難以獲利。傳統的價格競爭進入了“一級半市場”投資,這種惡性競爭干擾了股權投資的市場秩序,也加大了投資風險。 而那些處在成長階段,需要增量資金提升產能和擴大銷售的企業傾向于與私募資金合作,通過雙方合作是企業具備上市條件,但由于其距離上市尚有差距或上市周期較長,企業成長存在不確定因素,私募資金對這類企業的興趣遠不如前者,企業融資依然較為困難。必須承認,投資這類企業需要很高的專業能力,初涉行業的投資者沒有經過里練功底肯定不夠,自然對此心存芥蒂,不敢貿然投資。這就形成了投資市場的不對稱性現象,不需要錢的項目被資金圍堵,需要錢的項目被資金回避。在這種情況下前些年企業“包裝上市”現象沉渣泛起,有些項目為了迎合投資市場需求,通過粉飾企業基本面和財務數據對外融資。面對這樣的項目,如沒有很好的專業能力,投資者會陷入美麗的“陷阱”,看似“穩賺不賠”的一級半市場其實變數很多。 機構參與宜理性 雖然創業投資也以退出作為投資前提,但創業投資是在把握企業成長性的基礎上投資和管理項目,而不是單純的為企業上市進行跟隨性投資。投資培育成長型企業才是股權投資的價值所在,也才能為股權投資帶來高額收益,熱衷“一級半市場”投資,已經偏離了創業投資的正統道路,不應倡導創投機構過多關注這一類型投資。 從國外創投機構的歷程來看,發展初期投資機構都會主要投資成熟期項目,隨著這一階段投資競爭加劇、投資收益率下降,資金就會逐漸向成長期甚者更早種子期投資轉移。國內的股權投資還處在新一輪復蘇階段,投資機構重點關注后期項目,對確保流動性和收益性是有益的。特別是對很多初涉股權投資的機構來說,由于缺乏專業人才、投資經驗和辨識能力,參與成熟擬上市企業的投資是一個客觀選擇,倒也無可厚非。 但是投資成熟期企業,不能把重點放到參與“一級半市場”的跟風投機上。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創投機構能在項目上取得巨大回報,是因為投資者進入企業較早,并通過為企業提供服務加速企業成長,進而在資本市場獲得較高收益。國外的經驗表明,專業的股權投資應是培育孵化上市企業,而不是想方設法參與一級半市場投資。作為一個希望在股權投資有所作為的投資者來說,一開始就要把投資理念和方向放到正確科學的坐標上來。如果股權投資走到了熱衷“一級半市場”的極端,不但難以確保這類投資的收益,而且會影響很多投資機構的健康發展。毋庸置疑,專注于“一級半市場”投資的機構,既是近期僥幸獲利,長遠來看遲早會被行業洗牌淘汰。 個人投資更應謹慎 在一級半市場高額回報的吸引下,不少個人投資者紛紛參與。許多人經不住勸說,把這當成了“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實際上,股權投資的復雜性遠高于股票投資,充滿了市場風險和法律風險。個人投資者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和法律知識,很容易上當受騙,陷入誤區。 從市場風險來看,判斷一個企業能否上市,需要完備的專業知識和很高的專業能力。除了能科學分析財務指標外,還要從獨立性、規范性和連續性等多個角度,系統全面地審核企業上市條件。一些項目在專業機構看來具有明顯的上市缺陷,而個人投資者往往無法辨識。特別是出現了企業包裝的現象后,如果沒有專業人員分析,根本無法判斷財務數據的真實性。不具備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個人投資者,僅從表面現象出發參與這種投資,其投資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從法律風險來說,一些企業打著上市前私募的名義向社會公眾發售股票,本身就構成了從事非法證券活動。按照《公司法》和《證券法》,如企業私募采用公開宣傳方式,且股東人數超過200人,已經涉嫌非法發行股票。面對“一級半市場熱”,一些不法機構乘機編造虛假信息,誘騙公眾購買所謂的擬上市企業股票。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非法發行股票,涉嫌金融詐騙,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和金融安全,必然會遭到監管部門查處。而作為投資者來說,參與這類活動不受法律保護。1998年國務院發布的《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第十八條規定,“因參與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受到的損失,由參與者自行承擔”。面對所謂的“一級半市場”投資熱,投資者要有自我保護意識,防止上當受騙遭受投資損失。投資領域和其他行業一樣,付出和收益是對等,天上掉“餡餅”的財富必然充滿了危險的“陷阱。” 投資面臨兩類風險:一是前些年企業“包裝上市”現象沉渣泛起,有的企業通過粉飾公司基本面和編造財務數據對外融資。如果沒有很好的專業能力,投資者會陷入美麗的“陷阱”。二是法律風險。私募采用公開宣傳方式,股東人數超過200人,都涉嫌非法發行股票。必然會受到監管部門查處。投資者參與這類活動不受法律保護。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