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謹慎看待高增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4日 05:01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毋庸諱言,從歷史上看,中國銀行業的利潤率與壞賬率總是與宏觀經濟冷暖密切相關,實在是一項很典型的的周期性行業。銀行業要擺脫這一被動局面,發展中間業務無疑是根本大計。 因為從理論上說,中間業務不涉及商業銀行的自有資產,而是以中間人的身份收取各項手續費,所以無論經濟周期起落,銀行總有一份固定的非利差收入。但是中國銀行業目前的中間收入的大增長與資本市場的大牛市密切相關,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瘋牛行情不再的第三和第四季度,銀行中間收入增速能否續寫輝煌,值得擔憂。 日本、臺灣和東南亞的歷史告訴我們,本幣升值都將促使股市大牛,而領銜上漲的則是房產股和金融股。事實上這是一個互相激勵的正反饋現象———股市火熱帶動銀行和券商中間業務收入增加,銀行和券商收入增加又推高其市盈率和估值,進而帶動股市更加火爆,如此循環往復下去,非理性繁榮越發昌盛,直到泡沫破裂。 在上世紀80年代臺灣股市瘋狂大牛市之際,一家臺灣本土的銀行———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在泡沫最高峰時,總市值竟是包括摩根大通、美洲銀行、富國銀行等5大美國銀行市值的總和,雖然其凈利潤只有這五大銀行的5%。同樣,在日本泡沫經濟最瘋狂的時候,野村證券的市值超過了美國所有股票經紀公司的總和。如今看似很荒謬的估值,在當時卻是有著高速增長的業務收入為支撐的。 當然,立足于快速穩健增長的中國經濟,中國銀行業的前景無疑是無可限量的,中間業務收入比例增加也代表了國際銀行業的發展方向。但是,中國銀行業要達到跨國銀行巨頭的盈利水平和盈利結構,無疑還需跨越幾個經濟周期,歷經多次風雨。目前如此之高的中間業務收入增長率,更是不易保持的。 (張若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