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從七個方面監管備兌權證發行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 03:19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本報記者 王璐 我國權證市場發展至今經歷了配股權證、股改權證及創設權證三個階段,到目前為止,尚無真正意義上投資銀行、證券公司自主開發并作為第三方發行的備兌權證。上海證券交易所近日發布最新聯合研究計劃《備兌權證發行人風險管理與市場監管》指出,股改權證的出現,為我國權證市場,乃至證券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創設機制給創新類券商嘗試權證業務的機會,為今后券商獨立發行備兌權證提供了有力的經驗。然而,備兌權證畢竟與中國已有權證的特征不同,發行人和監管者應尋找合適的風險管理模式和監管策略。 控制市場和操作風險 該課題報告指出,備兌權證發行人風險管理的重點在于識別、評估和控制備兌權證帶來的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在規避市場風險的策略上,權證發行人可選擇的方法很多,包括完全擔保方法、完全對沖方法、利用期貨進行套保、利用其他選擇權品種進行套保等,而最終應選擇何種方法需要考慮幾方面因素:一是自身對標的資產走勢的判斷能力;二是成本收益狀況的測算;三是資金占用對發行人流動性的影響及資金占用的機會成本;四是采用風險管理舉措后風險的再評估。 在權證發行人操作風險管理上,報告指出,從權證產品設計開發到銷售到最后的執行和到期,都可能面臨操作平臺風險、模型風險、人員失誤風險和資金風險。因此,其一,發行人應當雇傭具有豐富的權證設計經驗或具有專業資質的人士,建立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其二,發行人應加強平臺風險的管理,在平臺設計環節提高系統的性能,使平臺具有管理操作風險的功能,包括職能分離、防火墻、雙重認證、日志記錄、核對糾錯等功能。其三,在模型風險的管理上,對Delta避險、VaR模型的測試選擇,并在使用中不斷地進行回測、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對模型進行調整優化,提高模型的適用性和可靠性。其四,資金風險的管理要與市場風險管理相結合,同時綜合各類業務提高公司的資金信用和資金籌集、管理能力。 適度監管培育市場 在備兌權證市場發展之初,需要更加適合于新興市場的監管方式,經歷由監管來培育和引導市場到市場自主發展的過程。報告認為,一方面,監管設置過多的限制會造成發行人運作上縮手縮腳、備兌權證管理成本的提高以及金融機構發行興趣的下降,不利于備兌權證市場的發育;另一方面,監督和管理不到位又可能造成市場風險的加大,傷害市場參與者的感情,不利于市場的培育。 報告建議,對備兌權證發行人的市場監管應包括七方面內容: 第一,用以凈資本為核心的指標體系、創新類券商資格和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確定適宜的發行人資格門檻,保證和提高發行人控制市場風險的能力;第二,持續性的發行人信息披露和信息報告要求,并在備兌權證存續期間出現發行人的資產狀況降低至門檻以下的情況時,要求發行人增加履約擔保;第三,備兌權證發行人必須對備兌權證建立一套事前的風險管理策略,并每月對風險管理策略的執行情況進行持續性的報告;第四,建立并逐漸完善發行人市場風險管理制度;第五,履約擔保制度的過渡性安排。建立一個從100%擔保到無擔保的過渡性安排,在備兌權證市場建立之初可以要求所有發行人安排不低于20%的履約擔保;第六,禁止發行人及關聯方對標的資產價格的操縱。監控發行人及關聯方對標的資產持倉情況的變動,若出現不以避險為目的的頻繁操作并干預其價格走勢,則對發行人及關聯方給于警告和提醒,若情節嚴重可以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給于懲處。第七,限制發行人在同一標的資產上發行的權證的總和,可借鑒臺灣市場“每一標的證券可發行認股權證的數量不得超過該證券發行總額的20%”的條款,避免備兌權證市場對標的資產價格的走勢產生過大的沖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