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循環經濟學構畫的圖景日漸清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 02:4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梁 怡 “ 循環經濟”的思想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波爾。↘enneth E. Boulding)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他用“循環其廢物(recycle its wastes)“及循環流(circular-flow)等詞語來描述具有閉路循環特征的世界生態系統上所有元素和人的共生關系,雖沒有明確用到“循環經濟”一詞,但用到了“中央計劃經濟(centrally planned economy)”。他通過“宇宙飛船理論”來描述他的思想,他認為宇宙飛船是一個孤立無援、與世隔絕的獨立系統,其生存是靠不斷消耗自身資源,并不斷留下廢棄物,到資源最終耗盡而艙內垃圾成堆的時候,飛船也將毀滅;而地球無疑就是一個巨大的宇宙飛船。因此,要延長地球壽命的唯一方法就是實現飛船艙內的資源循環。波爾丁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雖說很可惜未能進一步深入而形成經濟學說,但被我國學者認為是循環經濟理念的最早倡導者。 成立于意大利羅馬的科學家俱樂部———“羅馬俱樂部”于1972年發表題為《增長的極限》的研究報告,影響深遠,其第三章專門寫資源循環問題。 英國環境經濟學家大衛·皮爾斯和圖奈(Pearce,D.W. & Turner,R.K)1990年第一次使用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一詞。這兩位學者合著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一書的第二章標題就是“循環經濟(the Circular Economy)”。他們試圖依據可持續發展原則建立資源管理規則,并建立物質流動模型。皮爾斯提出了自然資源管理的兩個規則:一是可再生資源的開采速率不大于其可再生速率; 二是排放到環境中的廢物流要小于或等于環境的同化能力。針對資源存量的特點,兩位學者還提出:可耗竭資源減少應當由可再生資源的增加來補償(可持續性);達到了一定的生活標準,就要減少可耗竭資源或可再生資源存量(提高效率)。他們認為類似于工業代謝,循環經濟模型由自然循環和工業循環組成,這兩種循環都為再生產提供原料。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往后,循環經濟與知識經濟成為世界范圍內社會發展研究的兩大主題,而對知識經濟的研究更是賦予循環經濟高科技產業化和學習型社會的內容。繼英文術語“Circular Economy”之后,西方學者又陸續創造出了“Recycling Economy”、“Circling Economy”、 “Circulate Economy” 和“Recycle Economy”等術語以求更準確的表達和界定循環經濟的內涵和定義。 現在,世人逐漸達成共識:循環經濟學是研究人類按生態學規律展開經濟活動的一門科學,是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為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是新的生產方式。與傳統增長模式的區別在于:在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中,地球僅被當作資源庫和排污場,其資源獲取與廢物排除方式表現為 “資源———產品———廢棄”,因而是線性的增長模式;而循環經濟要求在生產和再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循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按生物規律延伸產業鏈,以“資源———產品———廢棄———再生資源”為表現形式,因而是集約化的增長模式。 當然,提到循環經濟理念和循環經濟學的發展,人們不能不關注中國及中國學者的貢獻。 中國經濟最值得研究的問題是:在過去的四分之以世紀內,中國怎樣在資源、產品和規模上都保持了超過英國工業革命和美國工業化的驚人速度,而今后又將如何繼續保持。在這一問題的研究中,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科技進步是最重要的內容,其研究結果便是中國對經濟學創新的主要貢獻。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3R(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為指導原則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學者吳季松以3R為基礎提出的5R原則,于2005年在世界“思想者節日論壇”上首次全面提出,隨即得到與會學者一致認同。5R原則即再思考(rethink)、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和再修復(repair),它的貢獻在于增加了再思考(rethink)和再修復(repair)的新理念。 中國學者譚根林經過8年的研究合探索,采用獨特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方法構建了較為完整的循環經濟學體系。他把循環經濟學定義為:循環經濟學是研究人的經濟循環運動的科學,人的經濟循環運動指的是人不斷將環境要素轉換為產品,將產品分配給不同的人,產品不斷退化為環境要素的過程。他認為,人的經濟循環運動可以分解為產品的循環運動和貨幣的循環運動。 循環經濟發展理念的最終追求目標,是使全社會的生產系統向生態系統一樣實現全封閉循環運行,最終獲得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對循環經濟的研究雖仍然屬于起步階段,但在這一研究過程中,當今社會的生產技術水平、知識結構、人們的觀念和生活方式都在隨之發生巨大變化,世界正在朝著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而循環經濟構畫的美好圖景也越來越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