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私人銀行起步(4)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 13:47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亞洲私人銀行中心: 香港與新加坡的差異化競爭 由于擁有低稅環境和相對穩定的政局,新加坡被普遍認為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投資的安全港。但是,作為全球億萬富翁占總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之一,財富管理同樣也是香港與生俱來的一項業務——香港匯率穩定,企業與個人所得稅甚至比新加坡還要低,而且不征收房地產遺產稅。 作為亞太地區兩大財富管理中心,新加坡主要扮演離岸金融中心的角色,而香港的大多數資產則來自本地富豪。相比于新加坡,香港擁有背靠中國大陸的地緣優勢。隨著越來越多的內地民營企業在香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在投資銀行承銷了股票之后,其私人銀行部門也會因此而獲得客戶。此外,由于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推動了香港商人資產凈值的提升,外資私人銀行的香港業務也間接受惠。高盛表示,其香港私人銀行業務的收入增幅高于該公司全球財富管理業務部門負責的其他地區。 中國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同樣也增加了在內地開設工廠或從事經營的新一代富有企業家數量。他們通常忙于企業管理,沒時間照管自己的投資!拔覀兊囊恍┳罴芽蛻羰歉鼮榈驼{的企業家!蹦Ω笸ㄋ饺算y行董事總經理Michael Fung說。該行服務的超級富豪,平均資產凈值達2500萬美元,平均流動資產逾1000萬美元。 與那些通常擁有多種私人銀行關系的典型億萬富翁不同,中國內地企業家更傾向于認準一兩家銀行,為這些客戶服務給私人銀行帶來的利潤空間也有可能更高。 而香港地區典型的投資者由于不想承擔任何公司風險,通常會同時持有4個銀行賬戶:一個在美國,一個在歐洲,一個在花旗或摩根士丹利這樣的美資銀行在香港的分行,還有一個在瑞銀集團或德意志銀行這樣的歐資銀行的香港分行。 香港財政司長唐英年認為,隨著中國富人對財富管理服務需求日增,作為中國窗口的香港,金融市場最先受惠。香港由于有超過2000名財務策劃師,比例在亞洲地區最高,所以在競爭上存在優勢;此外,“香港擁有有效的稅務政策,有助本地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 近年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不斷調整和強化吸引資金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全球30家主要的私人銀行到新加坡設立地區總部,同時大量歐美和亞太地區的金融機構的私人財富管理部門也在這里開展業務。 盡管新加坡金管局的發言人聲稱并沒有刻意尋求吸引避稅者,該國實際上采用了各種方法吸引有錢的外國人。根據新加坡2004年修訂的法規,資產額不低于1220萬美元的外國人如果在新加坡的一家金融機構存入310萬美元,就能申請新加坡居民身份。這些外國人還能使用這310萬美元中的120萬美元,在新加坡圣淘沙島受政府支持的一個度假村住宅項目中購買房產。新居民能享受新加坡大約20%的所得稅稅率(但美國人不管居住在哪里,都要受美國所得稅法律的約束)。 歐美調查機構認為,大量的私人財富流向新加坡主要得益于2005年7月起歐盟針對瑞士而推行的儲蓄指令(European Savings Directive)。這項條例使得存放在歐洲離岸銀行的資產被征收15%的預扣稅;到2011年,這一比率將升至35%。相反,新加坡對所有非“常駐個人”的海外收入,以及利用金融工具在新加坡的投資收入均免征賦稅。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新加坡向來都是東南亞以及亞洲華裔富豪私人資金的避風港,歐洲資金的流入并不明顯,大概只占總資金的10%左右。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金融業發展署執行署長黃南新(Ng Nam Sin)表示:“新加坡主要還是一個亞洲資產中心,大約80%的私人資產仍然來自亞洲,其中印度及中東地區客戶對新加坡的興趣日益濃厚。” 財富管理公司進入 中國市場的戰略各異 中國的富裕人士數量眾多(32萬人),其富裕程度居亞太地區第二位,人均金融凈資產500萬美元,而亞太地區人均凈資產為320萬美元,全球為380萬美元。亞太地區29.1%的超富裕人士(擁有3000萬美元金融資產)在中國,大多分布在離上海、北京和廣州較近的沿海城市。 盡管中國市場很具吸引力,但由于管制嚴格、金融市場尚不發達、人才聘用問題和企業知名度較低,國外財富管理機構進入中國會遇到很多障礙。 像世界其它地區那樣,境外銀行業通常在境內銀行業出現幾年前已開始發展,財富管理機構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建立客戶基礎、了解市場。由于境外銀行業尚未開放,外國銀行集中力量研究不同進入境內市場的方法。從2006年12月開始,合格的外國銀行便可以對中國零售客戶開展人民幣業務。據稱,中國銀監會很快將要求此類外國零售銀行首先在中國組建合法公司,注冊資本要達到1.25億美元,同時出示3年的外匯業務經歷和兩年的盈利記錄。盡管如此,由于資本管制和人民幣的不可兌換性,境內銀行依然不能完全進入境外市場。此外,本地的資本市場還很不完善,金融衍生產品的數量也很有限。 對于開拓中國境內市場的外資銀行來說,確定合適的發展速度是重要的戰略決策。培養有經驗的員工對占有市場份額至關重要,但要取得顯著效果,需要進行大量投資,也增加了人員流失的風險。有些銀行會爭取“先動者優勢”,通過品牌和市場的猛烈擴張,搶奪市場份額,而另一些會嘗試“精品店”模式,實現有機增長,注重利潤和聲譽。 先進的方法會產生更大的市場影響,但由于中國缺乏有經驗的財富管理人才,也會帶來更大的風險。因此,招募和培訓員工會引發高額成本,還需要國際專家傳授經驗和課程。而且,當新的市場進入者獲得了經驗,而其他外資(及本地)銀行也在擴張財富管理業務,怎樣留住員工也是一個關鍵問題。 另一個進入市場的途徑是通過戰略投資和合作與當地財富管理機構結盟。外資在中資銀行的持股上限為總股本的25%,單一外國投資者的上限為20%。近期,許多國際金融機構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瑞銀集團(UBS)斥資2.19億美元收購了北京證券20%的股權。 摘自美林集團和凱捷咨詢公司《2006年亞太財富報告》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