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分析師張化橋稱股市無神仙 曾經也虧得很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7日 10:59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 |||||||||
16歲邁入大學校門,23歲進入中國人民銀行工作,之后轉戰證券市場,曾質疑H股公司格林柯爾和歐亞農業,使得兩公司股價大跌。 在部分投資者的罵聲中,其率領的研究團隊2003年獲得了“亞洲最佳分析團隊”,張化橋也被譽為“中國第一分析師”。
傳奇經歷 張化橋1963年出生于湖北荊門,自稱“湖北農民”。不過,就是這樣一位“農民”,卻有著一段并不平凡的經歷。 辭掉“鐵飯碗” 1979年,16歲的張化橋跨入了中南財大的校門。一位與他同級但不同班的同學回憶,讀大學時,張化橋雖然年紀小,但腦子特別靈光,而且心中很有想法,不過,他現在能夠如此有“出息”,確實還是有點出人意料。 1986年,研究生畢業的張化橋被分配到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計劃司。不過,即使面對這樣一份有較大發展前途的“鐵飯碗”,張化橋似乎也并不安心,反而主動將其砸碎。1989年,張化橋赴澳大利亞留學,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之后轉戰證券市場。 鋒芒初現 1993年起,張化橋先后應聘進入東方匯理、里昂證券,沉浸于證券市場,成為一名個性張揚的分析師,1998年他又跳槽進入匯豐銀行,一年后離開,進入瑞銀證券,任高級研究員和中國研究部主管至今。 2002年初,張化橋發表質疑H股公司格林柯爾管理不透明、產品存在問題的文章。受此影響,格林柯爾股價出現大幅動蕩,而張化橋本人也遭到了起訴;隨后,他對歐亞農業的質疑也差點為其帶來另一場訴訟。此兩起事件讓張化橋聲名鵲起,不過盛名之下,張遭到了不少投資者的質疑,因為2001年之前,格林柯爾、歐亞農業曾是張化橋予以推薦的品種,但2001年年底,張卻主動調低了這兩家公司的評級。由此,投資者認為張的兩起質疑是“莊托”,張是“股市黑嘴”。不過,張本人對此卻非常坦然,他指出:“上市公司的發展本來就是不斷變化的,當然投資價值也在改變,如果要說我操縱股市,我沒有這個能力!” A股揚威 如果說張化橋2001年、2002年連續兩年被國際雜志《機構投資者》評為“最佳分析員”,對于A股市場的投資者來說還有些陌生的話,那么,隨著第一家獲批QFII———瑞銀進入A股市場后,張化橋價值投資的思路開始被A股市場的投資者所接受。 寶鋼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外運發展(資訊 行情 論壇)、上港集箱(資訊 行情 論壇)、中興通訊(資訊 行情 論壇)這4只瑞銀最先買入的股票,無一例外地成為之后市場的大牛股,而價值投資的理念也在2003年底掀起了一波跨年度的行情,瑞銀此舉不僅引導了市場的投資理念,同時也成為了市場最大的贏家之一。作為研究部主管的張化橋,可謂功不可沒;他帶領的團隊在2003年也是力壓群雄,被評為“亞洲最佳研究團隊”,張化橋也被譽為“中國第一分析師”。 個人專訪 “一名證券研究員,天職就是不斷調研,不斷尋找新的投資品種,雖然總會出錯,但還是需要不斷去努力!”張化橋說。本月20日,張化橋開始了天府之行,本周三下午,張化橋在投資報告會上演講結束后(本報本周三、周四證券版曾作連續報道),記者首次面對面采訪了張化橋。 談股市:曾經很受傷 記者:作為證券研究員,你已經有11年多的從業經歷了,有何感受? 張:股市沒有專家,只有輸家和贏家,我從來都不認為我是什么專家,我只是比一般人對股市看得更深一點。 記者:在股市中,你受過傷害嗎? 張(笑):股市中哪會有神仙!只有在這個市場中受過傷害,才能懂得怎樣去戰勝這個市場。坦白說,我剛剛進入證券市場時也虧了不少錢,而虧損得或許比許多人更慘!不過,現在有規定,所以我自己都不做股票了,但已經開始懂得股票要怎么做了! 記者:證券研究員就是需要不斷進行股票的推薦,你認為自己最成功的股票是哪一只? 張:這個市場太容易犯錯了,我犯的錯誤也不少,我認為自己比較成功的應該是兗州煤業(行情 論壇)(HK,1171),這只股票是2000年開始推薦的,當時價格是2港元,我一直推薦到現在,大約應該在11港元附近。 記者:哪只股票是你推薦最差的呢? 張:媒體世紀(HK,8160),2001年推薦時是2港元,現在只有0.2港元,而且說句實在話,我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錯的,現在都沒有回過神! 記者:瑞銀進入A股市場,做得比較成功的寶鋼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SH,600019)是你推薦的嗎? 張:都是我同事做的,目前我還沒有提交過一只A股股票的報告。 談瑞銀:去年業績相當好 自2003年7月9日第一家獲批成立的QFII———瑞銀下令買入寶鋼股份、上港集箱、外運發展和中興通訊以來,QFII的價值投資理念在A股市場逐步深入人心。目前瑞銀對A股市場的投資不僅包括股票、國債,還包括可轉債和封閉式基金,而去年瑞銀介入的無論是股票還是國債或可轉債,都表現出色,瑞銀去年的收入究竟如何?QFII賺錢之道何在?記者在與張化橋的聊天中似乎也尋找到一些答案。 記者:瑞銀的研究團隊一共有多少人? 張:99人。 記者:這應該是瑞銀全球研究機構的總人數吧!我想知道在亞洲地區的研究員有多少? 張:加上我一共有十幾人。 記者:你們編寫的報告是否一定會被采納? 張:不能這樣說,我們負責報告的編寫,最終是否采納,還要由基金經理自己決定,如果說是我們最終說了算,根本就不是這么回事! 記者:從你這次四川的考察來看,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我想知道,你能在兩小時內把一家公司了解透嗎? 張:2~3個小時要看透一家公司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來之前,我們就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數據調研,回去之后,還得走訪競爭者,上游、下游公司,供貨商和客戶,然后還會不斷進行走訪,這樣研究透了之后,我們才會形成報告。 記者:這次四川的調研情況如何呢? 張:情況不錯吧!不過,形成報告前,任何事情我都不會透露! 記者:能透露一下瑞銀去年8億美元的收益情況嗎? 張:具體收益我不知道,因為我不負責投資,不過可以告訴你,他們應該做得非常優秀!(去年國內基金的平均年收益是全線虧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