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證券 > 拿什么拯救你,中國股市! > 正文
編者按: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正在迎來蛻變,市場參與各方均需解放思想。歷史告訴我們,下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理性。股民需要理性思考,資本市場的發展更需要理性的建議。新浪財經聯手證券時報發起“拿什么拯救你,中國股市”大討論,邀請專家、券商基金人士為中國股市的前途出謀劃策,也歡迎廣大網友積極參與,建言獻策!
金巖石授權發布。
中國股市在完成股權分置的改革之后,必然面臨兩項改革:1,發行體制;2,退出機制。如城市的上下水道,不通則必然為患。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本文提出股票發行的“二級核準”制方案,在此附上2009年的文章供參考。
最近常被問及股市緣何跌跌不休,答曰:過度融資。從股權分置的制度到“為國企脫困”的政策,中國股市的過度融資病就像嬰兒的胎記一樣,與生俱來,不成年很難褪色。時至今日,股市在孩提時的毛病已經改了不少,但過度融資病卻有增無減。
前幾年,我和業內人士就曾經建議過股票發行量的宏觀調控,當時被一些人批評為不懂股票發行。歐洲諺語曰:災難來臨不是因為無知,而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無知。由此演繹,我們不知道的無知是什么?是常識。天價鉆石若無限供給也會賣出白菜價!這就是常識。證監會把擬上市公司的名單公示了,股市過度融資的“胎記”一目了然。監管者能做到公開透明需要極高的勇氣,因為在股市不透明的地方必然藏污納垢,培育著骯臟的尋租市場和卑鄙的內幕交易。
股票發行制度從指標制到通道制,再到今天的保薦人+發審委,我們在監控上市公司的品質方面進步了許多,但在股票發行的量化管理上一直無章可循。曾經有過“暫停”股票發行,但眾所周知,“暫停”不是辦法,這好比道路交通規則一樣,“行”要有“行”規,“停”亦有“停”規,不能想停就停,能發就發。證監會提前披露擬上市公司信息只是第一步,邁出了這一步,暗道成為陽關,下一步應該是讓股票發行成為陽關大道,讓路上行人各行其是。《證券法》規定了股票發行的核準制,在發行核準制的原則下,保薦人+發審委可以核準上市公司的“質”,卻無法約束上市融資的“量”,而人們口中常說的上市公司“質量”包含“質”和“量”的雙重約束。歐美股票發行以注冊制為主,發行量的控制由發行者(Issuer)自我控制,所以監管機構沒有量化調控的問題。中國股市不行,若沒有量化調控的機制,過度融資的原罪會讓股市長期面臨“股災”之危!作為中國《證券法》修訂案起草小組的成員之一,我不會提出任何違反法律的建議,在股票發行核準制原則不變的前提下,在此公開建議將股票發行的核準制升級為“兩級核準”,先核準發行資格,再核準發行額度。在一級核準通過的擬上市公司之中,再通過一個程序核準哪家先上哪家后上,優中擇優必然優上加優,這必然會對投資人更有利。擬上市公司受一些委屈,投資銀行賺錢的速度慢一些,但從長期而言,市場參與者都會因此獲利。若股票的過度融資病把股市摧垮了,竭澤而漁的后果將是參與者的共同損失。
兩級核準制的目的是要量化股票發行,如何實現股票發行的量化調控呢?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發行規模與流通市值掛鉤,當然還有其他可以量化的指標。掛鉤流通市值的量化發行可以具體到年度量化和月度量化,年度量化應該以流通市值的5%為上限(最多不能超過10%!)。擬上市公司的家數和融資規模可以計算出一個權數,掛鉤流通市值決定年度或月度的發行規模,就可以避免過度的行政干預,自發形成市場化的量化微調機制:在牛市之中,由于流通市值上升,發行量自然增大;在熊市之中,由于流通市值減少,發行量自然縮小。這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目前的市場亂象:一邊是擬上市公司排隊融資,一邊是股市投資人倉皇出逃。
量化股票發行的建議若能被采納,發審委核準過關的擬上市公司孰先孰后也不需要行政干預。過會的公司可以同臺競價,價高者先發,價低者后發或選擇放棄,股票發行人的自我調節機制就會逐漸成熟,因為不問價格高低一味圈錢的上市公司畢竟是少數。證券市場的靈魂是“分享”,是讓更多的人分享創造財富的快樂!如果總是融資歡樂投資愁,市值擴張指數降,這個游戲斷然不會長久。所以,要返璞歸真回歸常識,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長青!
若欲建言獻策,請把您的真知灼見發至:stockzhengwen@sina.com。 詳見征文啟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