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潤峰
在上周砸破某些市場人士所謂“鉆石底”之后,近期股市出現了些許暖意,猜底的人又多了起來。其實股市具體點位不可預測,應屬常識,猜底猜頂,只是一場游戲而已。
關于底部,A股有所謂經濟底、政策底、市場底之說。一般認為,政策底最先出現,因政府需考慮輿論壓力;市場底要先于經濟底3至6個月出現,因為股市具備領先指標的功能。
按照這個說法,A股本輪熊市的政策底早已出現,無論是管理層多次喊話,還是實質放緩IPO、承諾降低交易費等政策信號,都是明證。而市場底有沒有出現,則仍是眾說紛紜。至于經濟底,既然市場底尚未確認,就更需等待了。
股市與經濟的關系非常復雜,并非線性對應。“主人遛狗”的比方算是得到最多認同的一個說法。對于相信中長期走勢與經濟基本面正相關的投資者來說,既然市場短期走勢不可預測,倒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觀察經濟形勢上來。近期筆者接觸的機構人士,無不高度關注宏觀經濟。一個帶有共性的看法是,這一次經濟下行,與改革開放以來的其他幾次短期下滑,有著本質不同。
過去幾次經濟下滑,只要中央政府層面確認下滑趨勢,出臺一系列措施,基本上就可迅速反轉過來。而這一次宏觀經濟增速的變化,很可能不是短期下滑,而是長周期的趨勢性放緩。
由于全球化紅利逐漸消退、人口紅利出現拐點、資源消耗與環境承載壓力接近極限,長期以來靠投資拉動、靠出口帶動、靠資源推動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這在經濟學界已形成較大范圍的共識。
對股市而言,這等于是大盤的基本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特別是經濟增速趨緩成為常態。
市場其實對此已有反應。銀行和眾多上市時間不長的央企,走勢格外疲軟,本質上是股改后它們真正面臨跨周期發展的考驗,而從體制、模式、市場、管理等方面來看,它們未來的前景不容樂觀。
當前經濟要想轉型成功,需要調整各方面的關系。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之間,過去金融體系獲利太大,成為實體經濟的“吸血鬼”,現在暴利成為千夫所指,銀行讓利勢在必行。國企央企與民企之間,過去壟斷“玻璃門”始終難破,現在“非公36條”一再重申,各部委都在落實。政府與企業關系之間,減稅則成為政府放權讓利的首要任務。
這些關系的調整,都非易事。宏觀經濟的回落態勢,也因此一時難以言底。不過,上述悲觀因素,或許已經反映在市場走勢當中。只要經濟形勢不進一步惡化,投資者倒不必過慮。對于價值型投資者,只需研究相關公司的經營狀況,守望公司成長即可;而趨勢型投資者,則可盡量養成“右側交易”的習慣,不必追求買在最低,耐心等待大勢反轉。
(作者系本報編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