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特約作者 北京 佟培瑞
近日,證監會主席郭樹清的“世界一流論”在市場中引起極大反響,郭主席站得高、看得遠,將股市建成世界一流,愿望當然是好的,但是回到現實中,客觀地看待此事,又談何容易,至少是任重道遠。歸納起來,有以下四大因素阻礙這個偉大目標的實現。
一,股市定位不正。世界上一流的股市,都是投資、融資并重的市場。如美國股市有股訓“愛護中小投資者就是愛護華爾街”。而我們的股市從建市起定位就偏了,是融資、圈錢市,不重視投資者的利益,這種定位一直延續至今。“上梁不正下梁歪”,許多弊病由此叢生,如欺詐上市、內募交易、“三高”發新股、退市難等。這些障礙絕非一年半載就能解決的,因此,“世界一流”應是個愿景。
二,中國股市太年幼,缺乏經驗歷練。美國股市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中國股市只有22年,和美國股市相比,不就是幼兒園的孩子嗎?我們必須老老實實地承認這一點,不可認為22年就是風華正茂的青年小伙子。幼兒園的孩子應該做什么呢?增加營養,健康、平安成長,再教一些生活常識。而我們卻把股市當成小伙子用,無休無止地干活(融資擴容),還吃不飽(資金少)。這么折騰“孩子”,能不生病嗎?所以,幾年來A股跌跌不休。廣大投資者不斷呼吁暫停或減緩擴容,讓股市休養生息。而證監會最近的表態是“不會人為調控發行節奏、數量”。與此同時,強勢的美國股市卻出現了“零IPO月”。結果是人家養得又強又壯,我們折騰得病病歪歪,投資者信心全無,這是在把A股做大做強嗎?還是只顧融資者利益而自毀長城?值得深思!
三,缺失成熟的股市文化理念。成熟的股市文化理念是股市的軟實力,此項缺乏,光憑規模、數量而達到世界一流,幾乎是天方夜譚。
不用說民眾,就是中層乃至上層一些干部都認為股市就是為上市公司融資服務的。從建市初期的姓資姓社辯論,到所謂的“股民不務正業”,再到如今大擴容,“規模是政績”,這樣的理念言論嚴重影響股市的健康發展。現在發展機構投資者當然好,股市的暴漲暴跌并非是散戶造成的,散戶占比多是事實,但他們不齊心,哪有左右股市漲跌的力量?只能跟風而已。而真正造成股市動蕩的是大機構大資金(第四項詳述),因此總是教育散戶并沒有抓到點子上,應該多教育機構投資者。郭主席上任以來,在改革制度建設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他曾表示:“散戶投資者為中國股市做出了巨大貢獻”,還說過:“每年都有上百萬中小投資者離開股市,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說得好!但更值得我們反思的是,為什么那么多散戶逃離股市?
四,做空機制將散戶拒之門外。在沒有股指期貨以前,我國股市只有做多才能賺錢,自從有了股指期貨,有了做空機制,一些大資金如獲至寶,利用我國股市不成熟、存在許多弊端而大肆做空,屢屢得手。而且期指是“T+0”交易,股市是“T+1”,股指期貨占了很大便宜。股市下跌,大多數股市投資者賠錢,而股指期貨的少數人卻大賺特賺,股市成了期指的“取款機”。現在大資金、富人誰還炒股?證券公司的數據說明問題,賬戶在1萬元以下的占33%,10萬元以下的占85%,100萬元以上的僅占1%。我國股市過度傾向機構投資者的“一頭沉”現象何時才能解決?散戶投資者何時才擁有公平公正的投資環境?而“一頭沉”的“跛腳人”能走多遠呢?
總之,任何事物發展都是有規律的,科學發展觀就是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國家政策方面講,以前是擴大直接融資,大擴容算是有政策依據,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健全完善新股發行和退市制度,強化投資者回報和權益保護。”那么今年再大量擴容,不顧廣大投資者的感受,一是違反了國家的政策,二是違背民心,三是違背了客觀規律,也就是違背了科學發展觀。本文所說不是抱怨,而是“愛之深、責之切”。只有提出問題,正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要高質量地發展,不以規模論英雄,更不要“豆腐渣”工程。“栽了梧桐樹,能引鳳凰來”,股市有了“三公”環境,大小資金自然入駐,必然會形成良性循環,想不上漲都難。如此上下齊心,努力奮斗若干年,中國股市建成世界一流就大有希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