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證券時報發表《新股停發不足取 要相信尚福林更要相信市場》的評論員文章,認為新股不宜停發,筆者對此比較認同;不過,該文指出發行市場有諸多進步,筆者則并不認同。筆者認為,涉及新股發行體制的最根本問題還沒有解決,靠停發新股拯救股市雖不妥,但如果通過濫發新股來打壓新股泡沫更不對。
投資者一方面高喊新股發行不受歡迎,另一方面又忙不迭掏出真金白銀去捧場,這能說明什么問題?只能說明這個市場已經形成“逼良為娼”機制。人人知道包裝后的新股并不物有所值,但架不住“市場”就“認”新股,炒新就是獲利機會多,只能隨大流。
為什么會炒新,看看比亞迪、冠昊生物等新股,上市后即遭爆炒、股價瘋狂上漲,上漲效應帶動新股板塊甚至整個市場走出反彈行情。而為了抑制股市下跌頹勢,市場上下對炒新投機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極少進行及時的點對點精確打擊,反指望以此吸引人氣,這使得“炒新”成為市場永遠的興奮點和一個無法根治的毒瘤。
一些股民反對發行新股,并非毫無理由,如果通過容忍炒新投機,形成新股持續受追捧機制,并由此形成發起人股東造富流水線,這是多數樸實股民心里所抵觸和反對的,筆者同樣如此。大量平庸企業經過包裝后花枝招展,群起上市,雖可控制新股泡沫不至于太過放肆,但是,其產生的財富轉移效應仍是非常嚴重的。
2010年年底,滬深兩市共2063家上市公司,總市值26.54萬億元,流通市值19.31萬億元;到2011年8月15日,兩市有2262家上市公司,總市值25.95萬億元,流通市值19.61萬億元。也就是說,經過大半年,上市公司增加近200家,可總市值反而減少6000億元,總體而言,市場等于是在挖東墻補西墻迎接新股上市。雖說這期間兩市流通市值增加了3000億元,但這既包括大小非或大小限解禁因素(前7月解禁市值超過1萬億元),也包括大批新股籌碼上市流通因素,刨掉這些因素,老投資者持有的股票流通市值虧損巨大。
從宏觀上看,上市一家新股形成一定市值,市場上存量上市公司就要減少相應市值。大盤藍籌股估值水平越來越低,原來市盈率20倍屬正常水平,而后10倍,現在七八倍,估值水平似乎墮入了無底洞。但反觀新股發行市盈率,仍維持在40倍左右,而且其中還可能存在業績包裝等因素,不少新股上市首日漲幅仍在70%以上。新股上市不僅是在搶老投資者的錢,而且是在高價搶錢。
新股不斷上市,老股不斷失血,股市持續下跌。筆者以為,解決之道不是單靠發行新股鎮壓新股泡沫,還應輔之以其他配套治理措施。
一要防止新股過度包裝。發審部門應承擔強制擬上市企業披露真相的義務,要防止招股說明書信息披露不到位,尤其要防止風險揭示不到位。成熟市場不管是注冊制還是核準制,其成功具有一定共性,包括嚴格的強制性信息披露。由于強制性信息披露,擬上市公司的虛假包裝大幅減少,風險披露基本到位,有利于投資者認識公司真正價值,避免對隱藏在神秘面紗后的新股盲目崇拜。投資者如能隨行就市(跟隨老股估值水平)買到貨真價實新股,其發行節奏并不需人為控制。
二是要嚴厲打擊市場“炒新”投機。炒新投機是市場最大禍源,它扭曲了市場正常估值體系,扭曲了投資者價值投資理念。炒新使得新股永遠像坐在彈簧上,隨時都有大幅上漲的明星新股出現。唯有針對這些新股投機操縱“出頭鳥”予以嚴厲打擊,才能剎住炒新歪風。
三是要加強及時監管。證券時報提出“要相信尚福林、相信市場”,筆者認為,任何人包括領導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但如果領導者通過組織協調,形成一個健康的市場機制,機制的力量卻是無窮的。健康機制的形成最離不開的就是監管,只有加強市場監管,及時處理市場熱點問題,防止不作為或懶政行為,如此才能盡快推動股市步入健康發展軌道。(熊錦秋,河北秦皇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