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結緣中國千萬股民 經濟學家該有何種風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6日 06:58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 |||||||||
編者按:對于幾千萬中國股市投資者來說,在所有的中國經濟學家當中,“吳敬璉”可以說是和他們結緣最深的一個名字。2001年初,因為吳敬璉發表“股市賭場論”而引起軒然大波;最近一次是吳敬璉關于股改的評價。 關于正在進行中的股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終成敗還有待時間檢驗。吳敬璉引發的爭論可能還遠未結束。
作者: 鄭楠/文 最近,吳敬璉先生關于股市問題的一番評論使他又一次成為輿論的焦點,網上、媒體上質疑和反對聲一片,為他說話的人也勉為其難,只能說吳先生是高人、賢人,說話定是“諍言”,必有玄機,俗人不解而已。財經評論家水皮先生乘機“落井下石”,說吳敬璉的話近乎夢囈,已經不像地球人,斷言“作為一個經濟學家,吳敬璉的人格魅力要大于他的學術貢獻”。這等于說一個醫生人還不錯,但醫術不行,這是對一個專業人士的最大貶損,用到吳敬璉先生身上,顯然既不公平也不符合實際。因為吳敬璉先生無疑是他那一代經濟學家中最才華橫溢和最勤奮進取的學者之一,他在經濟學研究的諸多領域都有相當的建樹。就如中國經濟學獎在給他的頒獎理由中所說,他與劉國光、董輔、趙人偉等在引進比較制度分析方面,對推動市場化改革起了積極作用,特別是他作為“整體協調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對經濟改革的進程產生過很大影響。因此,就一個股市評論,就否定吳敬璉先生的理論水平,顯然是以偏概全,具有很大的誤導性。 其實,吳敬璉先生對股市的評價,看似矛盾很多,至少也是邏輯一貫的。吳敬璉先生對股市一直持謹慎態度,多次援引西方學者的話建議中國在20年內都最好不要搞股市,因為風險太大。他至少從1992年起,就年年呼吁警惕股市泡沫,反對過度投機和股市賭博,他抨擊的莊家和黑幕基金,就是流通股中的大股東,他痛其不爭、反對全民炒股的股民就是流通股中的小股東。在這個意義上,吳敬璉先生從來沒有想去代表流通股的利益。你可以批評吳老先生年年喊“狼來了”,最后終于喊對了一次,算不上“大智慧”,但學者堅持一個觀點多少年不變,守株待兔,往往就是他們掙這碗飯的生存方式。吳敬璉先生引起那么大的爭論當然有其原因,但不是水皮先生所說的他學術不行,而恰恰是因為吳敬璉先生太追求他“人格魅力”的完美性,過度包裝從而導致信息披露存在真實性問題。 本來學術研究和人格魅力完全是兩回事,絕對不能扯到一起來的。貢獻歸貢獻,觀點歸觀點,人品歸人品,西方對大人物、偉人也是這樣看,這樣記載。學術評價與個人品質脫鉤更是現代社會基本的職業規范和學術道德,否則發言先查背景、出身,就成了中國的“文革”之風。但不幸的是中國文化潛意識中有高大全偶像的需要,吳敬璉先生及其擁戴者又有這種偏好,這樣,包裝上“吳市場”的光環,再言必國家、民族、使命感,對“忘我”的圣人境界,也大談“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吳敬璉自然很快就成為中國經濟學的“良心”和“泰斗”。個人崇拜到這個地步,有人再敢表示對他的不敬或不解,那只是說明挑戰者自己的污濁和平庸。水皮先生批評吳敬璉,也難逃脫“利益分析”和“人格魅力”的牽制,可見混淆學術討論與人品、利益動機的流毒已經多深多廣。 事實上,如果世界上真有這樣的“良心”和“泰斗”,蕓蕓大眾本來是可以不理解也執行,跟著走就好。但問題在于,歷史總是證明,這種高大全的“偶像”,屬于現實世界中人所不能及的高度,通常總是過度包裝的結果。 先說“吳市場”。中國二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全部成就,恐怕可以歸結到“市場經濟”這四個字。小平同志不是經濟學家,但稱小平同志為“鄧市場”,恐怕真正是實至名歸,恰如其分。老一代經濟學家中,改革開放初到1984年中央確定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為確立市場取向改革而鼓而呼并備受批評、批判,被責令檢查的薛暮橋、于光遠、劉國光包括后來的馬洪,稱一個“市場”,亦不太過。吳敬璉先生與80年代初確立市場取向改革基本不沾邊,偶爾發言仍然是要大家“按照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同時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的原則”辦事(《經濟研究》1982年第12期16—17頁)。1983年他去美國訪問學習,1984年7月回來后商品經濟已成定論。不錯,20世紀90年代初他是跟在薛暮橋、劉國光后面主張堅持市場化改革,但薛老會后(1990年)頂著壓力給中央寫信力主市場化方向,吳敬璉是等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后幾個月才向中央領導寫信建議搞市場經濟。在“吳敬璉自選集”中,他列入自己論述市場問題最早的一篇文章也是發表在1991年9月。因此,這個“最早提出并倡導市場經濟理論”的包裝不僅離歷史事實相差十萬八千里,也是對那些真正為確立市場化方向付出代價、做出貢獻的那一代經濟學家們的極大不公正。 吳敬璉先生對中國經濟研究的主要貢獻,其實并不在市場經濟,如中國經濟學獲獎理由所說,主要表現在“綜合協調改革論”。該論不僅自成學派,而且確實對中國經濟改革的實踐產生了較大影響。1986年國務院還基本按照這個價格、稅收、財政聯動配套的改革方案廣泛征求意見,準備推行,后終因這種主要靠政府自己推動的改革各部門阻力太大而擱淺。1988年初,在小平同志親自推動下,經濟改革被要求提速。當年4月吳敬璉等人又給有關領導交送報告,強調價格改革的關“早晚要過,遲過不如早過,長痛不如短痛,貴在當機立斷”。6月中央正式通過價格闖關決定。當時報載,消息傳來,正在出席一個會議的吳敬璉先生受到在座同仁舉杯祝賀,說他多年來的建議終被采納成現實。不料闖關決定激起全國搶購風潮,使價格闖關被迫停止。盡管如此,90年代小平南巡、改革浪潮再起之后,綜合協調改革派的許多觀點和主張還多少繼續影響了后來的改革。當然,人們對“綜合協調改革論”從名稱到內容確實是有不同的評價,但吳敬璉先生的學術觀點自成一體、一派,則是沒有疑問的。吳敬璉讓人們真正驚訝的是,事后他不僅把闖關失敗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而且就在1989年的風波結束后第三天,吳敬璉等人在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的內部刊物上發表了一篇總結文章,把“89風波”、人們走上街頭的原因歸結為80年代后期錯誤的經濟發展和改革戰略導致的惡果。 吳敬璉先生關于股市問題的學術觀點本身也很難挑剔。他一貫主張政府不要干預市場,因此既從來反對歷史上政府的造市托市,也反對他所說的本屆證監會把權力都給了流通股股東。他一直持懷疑和批評態度的,是這個早產的市場和在這個市場里廝混的相關人等,當然主要是大小流通股股東們。記得吳敬璉先生惟一贊揚過的是2000年中開始強化的股市監管和市場化改革。他關于“證券市場不能黑”的評論,當時確實被中小投資者認為是反映了自己的心聲,但同時引進的近百倍市盈率的市場化發行和增發則給是非流通股股東帶來了天堂,并孕育了流通股股東日后的災難。因為是“市場化”,所以吳老先生并不介意那是否是泡沫和以后擠泡沫會給中小投資者帶來多大痛苦。此外,吳敬璉說了那么多年泡沫、賭博,卻從來沒有說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股權分置有什么不對和不公平,F在股權分置改革搞大了,他又說“股權分置改革我是2002年提出來的”。是否3年前吳先生就預言到流通股股東將“處于優勢地位”呢?不得而知。 總之,和水皮先生所說相反,吳敬璉先生的學術貢獻不管有多大爭論,但確實邏輯一貫,而且影響很大。他的主要問題恰恰在于把人品魅力的包裝帶進了學術討論。吳敬璉先生是一家著名合資投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善于將中國大國企帶到海外上市,然后又位居這些大公司的“獨立董事”高位,F在他大談獨立董事制度的重要性,吳先生不認為這里有任何利益沖突。相反,他總是喜歡影射爭論對手是“尋租者”,“既得利益的代表”,“權貴資本主義”的代言人等等,使自己戰無不勝。說實話,這才是他對中國經濟研究帶來的最大消極因素。果然,這次借股市說話他又痛斥一個“號稱‘大學校長’,一會兒變成‘經濟學教授’”的人!暗俏衣牭接腥苏f,他哪是‘校長’、‘教授’,其實自己就是莊家”。吳敬璉先生沒有說此人說了什么錯話,或為莊家代了什么言,用一個不用承擔法律責任的聽說,就把對方徹底封殺了。 (作者為武漢理工大學博士) 背景一:“股民強勢論”風波始末 風波起于一篇采訪。 7月26日,《金陵晚報》刊登了對吳敬璉的獨家專訪。報道稱,“吳敬璉表示,證監會已經把股權分置改革的決定權交給了流通股股東了。流通股股東處于優勢地位,那么當然他們可要求更多的補償。但這樣的結果對于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是不是公正的。老實說,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補償。因為,從2001年到現在,這個股權已經變化這么多了,誰受了損失,你補償給誰?按照什么標準補償?現在這個是權利不對等的,F在方案通不通過權力完全在流通股手里,這是證監會交給他們的權力!薄皡蔷喘I還表示,現在的股權分置改革是‘一面倒’的情況,在‘一面倒’的情況下,恐怕解決起來就麻煩得多。因為現在從非流通股這邊基本沒有人說話,情況就很復雜! 一席話,再次將吳敬璉推上“股市輿論場”的風口浪尖,并再次引發股市大討論。 正方觀點: 1.吳敬璉主要是站在宏觀和戰略上考慮股改問題。吳敬璉談及的“不對等”和“不公正”,所真正表達的是“不知道怎么補償”,原因在于應該受補償的流通股股東“主體缺位”或“主體斷層”,由于流通股股東的“歷史斷代”使得標準補償難定,所以便出現不對等、不公正之說(瑞磬《為什么聽話要聽音吳敬璉說的是諍言》)。 2.吳先生的話當然是代表了政府立場的,至少,他的話主要也是講給政府聽的:當年股市“泡沫”多了有淪為“賭場”的危險,是講給政府聽的,言外之意是提醒政府“投機太甚危害大,要控制股市風險了”;如今說流通股股東“一邊倒”的“強勢”,也是在提醒政府在處理對價問題上“陷入討價還價”的可怕(侯寧《請珍惜吳敬璉的市場價值》)。 反方觀點: 1.吳敬璉這一回代表的居然是非流通股股東的利益,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吳敬璉居然把非流通股股東和全體人民畫上了等號。如果吳先生是地球人,那他怎么會得出流通股股東是強勢人群,而非流通股股東是弱勢人群的結論?如果吳先生是地球人,那他怎么會不知道流通股股東表決的是非流通股股東和保薦人“共謀”的非流通股流通方案,流通股股東只有說“不”的權利,而沒有說“是”的權利,難道吳先生連這點權利都認為不該給流通股股東嗎?(水皮《吳敬璉代表了誰的利益》) 2.吳教授只是一位經濟學家,他所說的三個觀點,使用了含糊其詞的概念。說“流通股股東處于優勢地位”,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因為分類表決機制并沒有剝奪非流通股股東的表決權,他們仍然是多數,只不過加上一個流通股要有三分之二同意。另外,吳教授實際是把13億人民與3900萬(按深滬股市雙向開戶計算)股民對立起來,從法理上說,3900萬股民是雙重股東,他們既是自己所持股票的股東,也是國有非流通股的股東,國有資產也有他們一份(韓強《請吳敬璉用準概念》)。 背景二:授予吳敬璉中國經濟學杰出貢獻獎的授獎理由 吳敬璉是當代中國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對中國經濟學的理論發展和經濟與社會政策制定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 一、發展基礎理論,推動市場取向改革。 吳敬璉始終鮮明地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主張。他和劉國光、董輔、趙人偉等經濟學家共同工作,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創建了中國的比較制度分析學科。 二、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適時轉變到整體改革戰略。 1985年,吳敬璉提出企業、競爭性市場體系和宏觀調節體系“三環節配套改革”的主張。以吳敬璉為首提出的這種“整體改革”的主張,是我國理論界最具代表性的學派之一。 三、規劃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路徑。 80年代末90年代初,吳敬璉和他整體改革學派的同事闡明了現代公司及其治理結構,走到了企業和企業管理研究的前沿。沿著企業制度創新的方向,我國在90年代后期確立了公司治理結構的觀念。 四、論證發展民營經濟、實現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必要性。 五、倡導建立以法治為基礎的現代市場經濟。 六、在縝密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宏觀經濟政策建議。 1984年12月,以吳敬璉為課題組向中央領導報送了《當前貨幣流通形勢和對策》的專題報告,提出必須對此制定總體對策,進行綜合治理。這份報告對1985年宏觀經濟調控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988年4月,針對在高通貨膨脹情況下實行物價闖關的決策,他提出《控制需求,疏導貨幣,改革價格》的研究報告。 相關鏈接: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