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查詢:

《解構德隆》:唐萬新個性化沖突(4)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 20:44 新浪財經

  情感與計謀

  唐萬新太重情誼,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兄弟之情、姐弟之情、夫妻之情、同學之情、朋友之情……無論哪一種都彌足珍貴。從某種程度上說,德隆之敗在于唐萬新濫情。

  他是有名的孝子。1990年,時任烏魯木齊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的父親突然去世,唐萬新悲痛欲絕,中斷工作20余天料理家父后事。2003年7月其母病故,他因此前后有2個月工作不在狀態。

  2003年春天,唐萬新為搶救病危的二哥唐萬平,向醫院開出200萬元支票預支,可見對兄弟情之重。

  德隆6位創始人中,張萬軍、葉磊、劉勇和周凡4位其實是唐萬新的初中同學,張業光(廣西人)是唐萬新的大學同學,唐力邀張一起創業,張業光辭職從上海來到新疆。唐萬新對同學之情非常珍惜。

  1988年,新疆交通報攝影記者凌愉在“朋友”公司印了一盒名片,由于質量問題,去找唐萬新,恰好唐萬新正在睡覺,立刻起來道歉,馬上安排重印,兩人于是相交。9年后唐得知凌愉準備出書卻缺錢時,便當場資助3萬元,使書得以出版發行。唐萬新對朋友的敬重,聯想到當初唐萬新成立的第一家公司取名“朋友”絕非是偶然的,他對朋友總是講義氣,有求必應。

  另一家企業友聯——朋“友”、“聯”盟這個名稱也涵蓋了唐萬新個性上的特點,特別看重友情。即便德隆的核心人員損公肥私的行為被發現后,唐萬新仍是以友情待之,工資照發、職位照在,只不過被邊緣化而已!

  2003年10月,德隆忍痛放棄匯源果汁,起因于匯源總經理朱新禮不愿意為德隆的紅色產業提供匯源果汁的通道,如此,匯源對德隆失去了戰略意義。要么換掉朱新禮,要么德隆撤退,唐萬新最后決定退出。在他看來,如果撤換朱新禮,一是情感仁慈、不忍心,二是外界會認為德隆的手法變了。

  2006年初,曾是德隆重量級高管的人物回到新疆,為德隆和唐萬新籌措律師費 265 萬元中的一部分,唐萬新在新疆的朋友聞訊后,紛紛予以解囊相助。

  唐萬新重情誼,均反映在其公司治理與決策中,特別是所倡導的企業家精菁俱樂部管理模式,使得德隆決策陷入了嚴重的路徑依賴。

  正是濫情,唐萬新的權威受到極大的挑戰,導致德隆各諸侯私欲極度膨脹。在后期,唐萬新失去了對德隆系企業,尤其是金融企業的掌控力。感情的洪水沖毀的是理智大堤,一個企業領袖失去理智,企業必敗無疑。

  在唐氏兄弟中,唐萬里主要的工作是與政府和媒體打交道。唐萬平負責實業,唐萬川掌管財務。德隆的靈魂人物就是排行最小的唐萬新,核心是唐萬新和老三唐萬川。有人曾經這樣概括這四兄弟:唐萬里“面善心善”;唐萬平“面惡心善”;唐萬川“面善心惡”,而唐萬新則是“面惡心惡”。唐萬新的“心惡”,主要是指其在商業方面不易對付,善走捷徑和善施權謀、計謀和謀略,商業天分在四兄弟中最為出色。

  1992年,德隆開始涉足資本市場。唐萬新認為,德隆通過買賣

股票,尤其是購買原始股就可以使公司迅速成長壯大。從此,游跎于股市的德隆公司,組建了自己的炒股隊伍,在中國還不太成熟的股票市場上,開掘了企業進軍資本市場的路徑。

  1996年初,唐萬新敏銳地洞察到中國企業購并和資產重組改革的先機。他認為,通過購并重組一批國有企業,可以使德隆迅速做大做強。到1997年,德隆已成功地控股了屯河投資、湘火炬和合金投資。

  1998年,唐萬新更加注重管理提升的作用,先后邀請國際一流的管理咨詢機構為德隆組織結構設計和運營管理重建,確認資本運作導向型模式,通過資本市場整合傳統產業,創造中國傳統產業新價值,他認為請外腦可以解決德隆自身的管理問題。

  1999年,德隆業務急劇擴張,高端人才匱乏,唐萬新認為引入國際一流的職業經理人,就可以解決德隆人才短缺的問題。

  2001年,德隆資金鏈條緊繃,唐萬新著手組建金融控股公司,開始產業和金融混業經營的嘗試,他認為購并一批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就可以解決德隆融資難的問題。

  《孫子兵法》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而德隆無疑善出奇招、善走捷徑和善施計謀、謀略,但是,奇招頻出甚至不理規則,卻沒有將自己的支撐業務做強做大。

  管理學家吉姆·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一書中講了一個道理:為什么看起來很笨的刺猬能夠戰勝狐貍,因為刺猬專心于一種能力的培養,而狐貍之所以不能勝利源于它太聰明,只想通過“計謀”獲得勝利。中國人就個體而言是公認為全球智商最高的人種之一,在奧林匹克數學或物理競賽上,中國少年常常是冠軍的當然人選。但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卻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中國的企業家也常常譏笑國外一些大公司做事的“迂笨”,聰明的中國企業家大多是“狐貍型”的。為什么我們會看到一種特殊的現象:在所謂的高技術領域,如計算機、手機或家電中,中國都有不少優秀的公司,而在飲料、日用品以及洗滌用品等消費品中,卻幾乎被跨國公司的品牌占據?這種現象非常值得我們深思,這似乎寓示著不少中國公司的競爭力還是體現在“高科技產品”中外在的技術引進或制造的低成本上,一旦我們要去對沒有多大技術含量的消費品創造“附加價值”,則大多是束手無策。這就是為什么聰明的中國企業家會在沒有什么核心技術的消費品產業上輸給“迂笨”的西方企業家的原因,因為我們喜歡各種 “權謀”、“計謀”的勝利,而不喜歡通過堅守做事“邏輯”而獲得的勝利。

  “整合”是唐萬新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唐萬新始終有一個走捷徑、施計謀的理念支配著他。德隆和唐萬新超越自己的承受能力和資源條件、環境去出奇招,結果是一步錯,步步錯,導致惡性循環,最終走上不歸之途。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