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德隆》:德隆敗因的幾種論說(7)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8日 20:32 新浪財經 | |||||||||
類金融控股說 這主要是郎咸平的觀點。郎咸平認為,德隆敗因在于透過“類金融控股公司”實施多元化經營、強化實業與金融資本結合的發展模式。資金鏈條的緊張是其發展模式和經營策略的必然結果,外部金融環境的變化只是德隆問題爆發的催化劑而已。德隆的發展模式具有內在的缺陷。
德隆的戰略目標無疑和其他民營企業一樣,是要“做大做強”,其模式是以產業和金融為兩翼,互相配合,共同推進。但是,實業與金融畢竟性質不同,實業整合效益的速度,總體上說無法跟得上金融擴張的速度。因此,這就產生了結構性的差異。風險的把握,完全在于其兩者之間的平衡。德隆敗亡由此注定。 性格叛逆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無疑是2004年風頭最勁的學者,他在質疑德隆、三叩TCL、四問海爾、七敲格林柯爾,連續批判了這些明星企業后,突然在全國普通百姓中名聲大噪,他同時擁有“郎監管”、“斗士”、“商人”和“瘋子”的綽號。然而就在民眾對郎的學術造詣越來越津津樂道,也希望他能進一步擔當起“防止社會分化”責任的同時,這位在臺灣服過兵役,當過記者的中年人卻沒有提出一個行之有效,或者邏輯嚴謹的解決方案,他建議強化監管、實施職業經理人制度的思路也缺乏可操作性,選擇了“有漂亮開局,但后勁乏力”的表演方式而匆匆收場。 盡管,關于德隆的敗因有各種各樣的分析,但我們認為,德隆之亡有其所究:受我國的道德信仰制度、民主憲政、經濟政策、金融體制、文化體系的系統構建缺漏等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而內生元素——多元化結構的失調、總體戰略幻夢、唐萬新個性化沖突、公司治理缺位和企業文化熵變則發揮著主導的作用,德隆之死是內外部條件和環境系統集合的結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