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史上最大罰單的出爐,光大證券“8·16”異常交易案畫上句號。
在越來越多的機構采取新型程序化交易模式的今天,系統出現問題不可避免,風險控制尤為關鍵。據證監會稽查人員介紹,光大證券自營部門在公司是一個“獨立王國”,從技術、合規到風控都沒有納入公司管理。
據介紹,訂單生成系統中ETF套利模塊的設計由策略投資部交易員提出需求,程序員一人開發和測試。策略交易系統于2013年6月至7月開發完成,7月29日實盤運行,至8月16日發生異常時實際運行不足15個交易日。當日直接引發“烏龍”買單的“重下”功能更是從未實盤啟用,嚴重的程序錯誤未被發現。
事故發生后,光大證券的應對更是凸顯了公司管理上的混亂。根據證監會稽查人員介紹,8月16日11時05分08秒系統開始出現問題,大約一分鐘之后交易員發現異常,馬上按慣例反向操作,并向部門負責人楊劍波匯報;11時07分,光大證券開始內部核查;11時14分光大證券接到上海證券交易所詢問電話。
就在光大證券4名高管已經開始商議應對辦法時,除這4名高管和一名交易員及一名程序員外,包括公司董秘在內的其他人員仍不知情。
在發現錯誤之后,相關人員不是第一時間信息披露,而是利用內幕信息反向操作,規避損失,讓眾多無辜投資者為自己的錯誤埋單。
在隨后的新聞發布會上,光大證券董秘還為這一行為辯解,認為做空是本能反應,是國際慣例。
光大證券的反向操作讓“8·16”事件當天上午跟風買入的投資者受損更加嚴重。證監會調查顯示,當日早盤共有45.7萬戶個人投資者跟風買入,買入金額330多億元,有1613戶機構投資者跟風買入,買入金額65億元。這些投資者的損失能否得到賠償目前還是未知數。
進入【光大證券吧】討論